《文书·政令·信息沟通》
《文书·政令·信息沟通》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邓小南,曹家齐,平田茂树
页数:725
《文书·政令·信息沟通》内容概要[E]
在传统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中,信息传与政令指挥系统的运行,既落实了官僚责任制度,亦反映出政治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而信息与政令之基本载体,是当时上下流通的文书。
本论集集中了国内外精锐学者参与课题讨论,经过三年的努力,学者们从文书种类与相关行政运作、政治空问与信息沟通、官员选任中的文书制度与政令环节、军政信息的搜集与传递、文书体式与外交秩序等五个方面,对唐宋时期的文书、政令、信息沟通的相关运行路径与演进过程,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作者简介[E]
邓小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史述略》、《宋代文官考选任制度诸层面》、《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中心》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
《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书籍目录[E]
序言 邓小南
上 册
文书种类与行政运作
试论“状”在唐朝中央行政体系中的应用与传递 吴丽娱
唐代帖文的形态与运作 雷 闻
唐代“批答”述论
——以地方官所获“批答”为中心 叶 炜
《天圣令》所见唐代过所的申请与勘验
——以“副白”与“录白”为中心 李全德
唐代前半期的地方公文体制
——以吐鲁番文书为中心 赤木崇敏
宋朝“敕命”的书行和书读 朱瑞熙
由书仪所见宋代的政治构造平田茂树
宋代“备准”文书与信息传递
——从分析朱熹《绍熙州县释奠仪图》中《文公潭州牒州学备准指挥》入手 小林隆道
……
下册
编后记
《文书·政令·信息沟通》章节摘录[E]
插图:杨亿曾起草答契丹国书,有“邻壤交欢之语”,“进草既入”,真宗“自注其侧云:‘鼠壤,粪壤。”’杨亿急忙改为“邻境”。又真宗赐李继迁姓名及进封西平王,翰林学士宋白、苏易简和张洎“草诏册皆不称旨”,改由宋湜“进词”。宋湜领会真宗本意草诏,真宗大喜,“不数日参大政”。①这说明中书舍人草拟制词包括诰词,皇帝和其他大臣是可以修改的。中书舍人撰写的诰词,一般属于“专词”,与“海词”不同。海词是以皇帝名义颁布的现成的训词,用于低级官员,人人一样。如太学生、高级吏胥的训词又称赞词,杨万里就写过《给太学士人绫纸词》,全文是:“牒:某人,成均,材之囿也。言艺其苗,言撷其秀。既日撷之,曷不艺之?士之入于斯,出于斯,有硕其用者相踵也,庸非国家养士之仁乎?有养士之仁,有自养之仁,往(清)省毋怠。事须准敕给牒充太学生,故牒。”②朝廷三省的吏胥的赞词,据周必大《二老堂杂志》卷四《省吏补牒》③记载,省吏递迁“皆给绫牒,赞辞如补太学生者”。这些写于每个太学生或高级吏胥绫牒的赞词便是海词,各人都一样。至于专词,是为高、中级官员写的,每人都不一样。比如官员封赠父母诰词,在元祜元年前皆“各有词”,从此年开始,规定中大夫、防御使以下的父母使用海词,太中大夫、观察使以上的父母则使用专词。④宋朝曾任知制诰、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的不少文入学士,如欧阳修、苏辙、苏轼、蔡襄、曾巩、陈傅良、楼钥等,都撰写了许多“制敕”(分内制和外制)、“制诰”、“西掖诰词”、“北门书诏”等。有的人如曾巩还写过许多“制诰拟词”,看来是在任中书舍人时提前写好而备用的。⑤
《文书·政令·信息沟通》编辑推荐[E]
《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以唐宋时期为主(套装上下册)》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