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1

《微历史》电子版-2011-11_团结_马谧挺

《微历史》《微历史》电子版-2011-11_团结_马谧挺

《微历史》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团结
作者:马谧挺
页数:256


《微历史》前言[E]

  鸦片战争对于中国历史来讲,无疑是最重要的一课。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进入了悲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所以只要是中国人,谁都知道这场战争对整个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  以往的历史书里,只要提起鸦片战争,无不充满了屈辱和仇恨,无不痛斥英国侵略者的残忍罪行,正是这场非正义的战争,把善良的中国人民推向水深火热之中,正是那些卖国贼,将中国的主权拱手让人,让民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十年前的我,也一直这么认为。  可是有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让我无法轻松面对。比如道光皇帝启用刚正不阿的林则徐去禁烟,所以他是民族英雄。又启用昏庸无能的琦善进行和谈,所以他是卖国贼。但是如果反过来,假如道光皇帝任命琦善去禁烟,用林则徐去和谈,那么历史又将如何书写?善恶忠奸又该如何划分?要知道在历史当中,这并非绝无可能。  那个处在忧患当中的琦善,他是怎么看待《穿鼻草约》的,仅仅是因为他意志不坚定?难道他天生就喜欢卖国吗?那个被迫与英国侵略者和谈的耆英,在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一瞬间,他的内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将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形象?坐在紫禁城里的道光皇帝,难道不想将英国侵略者赶出中国吗?他为何要一意孤行的屈服,为什么不动员全国的力量,去伸天讨,去扬国威,难道他就真的不想吗?  也许处在历史当中的这些人,并不像传说的那么简单。  谁都知道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拥有军事高科技的英国侵略者,从一开始就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即使中国拥有一位不世将才,也无法用手中的长矛去打败英军的军舰。当炮弹呼啸而过的时候,当百姓生灵涂炭的时候,当忧国忧民的忠臣义士们,搓腕嗟叹的时候,谁才能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去中止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去筹思复兴的大计。  这场绝无可能取胜的战争,是否应该让它一败到底,败到毫无翻身的境地。还是应当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从头开始寻找民族的复兴之路,去找到差距,去正视差距,用一股坚忍的毅力去规划民族的未来?  按着这样的一个理论,那些被历史委任的卖国贼们,算不算是拿和谈来报国!  鸦片战争当中所有的大臣,都在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带兵征战的将军,尚且不能赶走侵略者,又怎么能指望和谈的使者们,去挽回国家的尊严。那些忍辱负重的使者们,用自己一世清名换回一纸屈辱的和平条约,他们的内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历史很复杂,有时候,也很无奈。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刻画着英雄与汉奸,忠臣与败类,但当每一次盖棺定论的时候,总是把一连串的疑问抛给我们,让我们这些回顾历史的人,无法获得片刻的安宁。  十年过去了,当我研究了十年近代史之后,我终于明白,这场鸦片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意义。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洋务运动,就没有百日维新,就没有走向共和。鸦片战争恰恰是一次历史的起点,它带给中国人的,是一次千年难逢的机会。  战败了,才能看到自己的缺陷,战败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没有这场失败的战争,所有人还会沉浸在天朝的臆想中无法自拔,只有战败了,才会想方设法去重新开始,踏上革命与创新之路。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场战争带给中国人的,就不仅仅是屈辱,而是一场划时代的革新。  这场革新范围之广,时间之长,跨度之大,思想之杂,举世无双,除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绝对没有哪一次的思想升华可以跟近代相比。如果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带来了两千年辉煌的封建历史,那么从鸦片战争开始,近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注定会给中华民族带来又一次思想腾飞,那么它势必会创造下一个辉煌。  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回顾这段历史,正视这段历史,特别是还原真实的历史,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微历史》内容概要[E]

本书是《微历史: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的第一部,描述了18世纪末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大清王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突出地叙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和各路人马的血腥博弈,以及从正面和侧面反映同一时期世界各个角落的历史、人文科技、市井风情。

本部作品时间跨度50多年,涉及同期英国的发迹史、西班牙的沉沦史、美国的崛起史、葡萄牙的奴隶买卖,东印度公司的发迹史,美国铁路与中国劳工,世界各地的工业革命,探索新大陆,海盗贸易,新事物萌芽等,内容宏大,意旨宏远,文笔犀利、柔美,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同时又不禁叹惜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历史车轮的生猛。

《微历史》作者简介[E]

  马谧挺,祖籍陕西西安,人称“闪客作家”,史学怪才。现为专栏作家,研究明清历史。十多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超过300万字,已出版《闪魂》畅销书系列。

《微历史》书籍目录[E]

自序
附图 鸦片战争人物群像
第一章 大英帝国PK大清帝国
 乾隆末年,一切相安无事,该上班的还上班,该考试的还考试,就在乾隆准备把皇位给他的儿子的时候,英国人来了。英国人带着英国女王的信和六百多箱珍宝来了,他们准备把它们进献给中国的皇帝。可是问题来了,乾隆皇帝根本不需要那些珍宝,连看不都不看一眼。英国使节怒了,我们千里迢迢送来珍宝,你们既然连看不都不看,这不明摆着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吗?乾隆皇帝也怒了,给你脸不要脸,再吧唧就把你们扔海里去……
 第一节 这就是乾隆 002
 第二节 英国佬又兴奋地来了 008
 第三节 大恶人律劳卑 012
 第四节 中英争老大 019
 第五节 把门关了吧 021
 第六节 不信我弄不死你 027
第二章 要不要禁鸦片
 英国人好不容易在中国有了落脚的地方,可是他们在中国只能连续停留20天,而且不能见官不准带老婆,这不等于限制人身自由吗?为了争夺人身自由权利和居住权利,英国人开始了不懈的努力。正当他们为了自身权利而战的时候,有一个英国人站出来了……
 第一节 鸦片烟是这么来的 032
 第二节 小商贩大公司 035
 第三节 道光帝终于怒了 039
 第四节 到底要不要禁烟 042
 第五节 还是开会吧 044
 第六节 棉花战争 048
 第七节 史上最严厉戒毒法 051
 第八节 道光帝伸开黑手 053
第三章 广州城的禁烟运动
 这一次,英国人栽大了,他们不仅组团来了,还带着老婆来了,本来红红火火的,可是半路被关天培拦截了。按照大清海关的规定,洋人可以来华经商,但是妇女不准来广州,只准住在澳门。理由有很多,比如夷妇有伤风化。以前洋婆子来广州,曾经惹得全城的男人都不安宁。中国海关怒了,英国使节和商队也怒了,怎么着吧,打吧?
 第一节 新上任的公司经理 058
 第二节 抢英国人的老婆 065
 第三节 最做作的诗人 067
 第四节 林则徐是这样戒烟的 073
 第五节 不缴烟就杀了全球首富 079
 第六节 英国第二大鸦片贩子 085
 第七节 老实上交鸦片吧 091
 第八节 打死也不写保证书 095
第四章 虎门的硝烟
 就在虎门销烟的同时,英国鸦片贩子带着上万箱鸦片再次出现在伶仃洋,这一次他们全副武装。而国内的走私犯也重新组织了起来,他们也是全副武装,他们都有能力轻易击溃广东水师。同时国内的鸦片价格爆涨,供不应求。在虎门销烟结束不久,印度就准备了五万箱鸦片投向中国市场。尽管义律9月份在香港,要求所有船主向他宣誓没有鸦片,并且逼迫一些鸦片船只离开香港。但不光是英国船只,整个沿海的走私犯都已经武装起来了,走私行为更加得猖獗。鸦片烟价也从500元一箱,上涨到了3000元一箱。整个中国唯一可以扭转局势的人,两江总督陶澍却与世长辞……
 第一节 英国女王的一封信 104
 第二节 林则徐开读国际法 110
 第三节 澳门大战 114
 第四节 为了有饭吃再战九龙 119
 第五节 关天培大战英军 125
 第六节 英国人彻底坐不住了 130
 第七节 赶紧结束战争吧 136
第五章 英国远征军
 1840年,以懿律为全权大臣兼全军总司令,伯麦任为海军司令,由16艘军舰,4艘武装轮船,一艘运兵船和27艘运输船,以布尔利任陆军司令,由爱尔兰皇家陆军第18团,苏格兰步兵第26团和步兵第49团,以及孟加拉国志愿兵,总计约6000多人组成的远征军,浩浩荡荡开进中国……
 第一节 远征军攻占香港 142
 第二节 邓廷桢失陷厦门 153
 第三节 定海之战 156
 第四节 道光帝怒了 164
 第五节 阿哥出场 167
 第六节 伊里布玩小伎俩 172
 第七节 琦善天津会义律 174
 第八节 大沽口拉锯战 181
第六章 穿鼻草约
 虎门大败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彻底怒了,他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委任领侍卫内大臣奕山为扬威将军,常胜将军杨芳,军机大臣隆文,原两广总督祁贡和四川提督齐慎为参赞,这是整个大清最强的一套阵容,这一次道光皇帝的要求没有那么复杂,他再也不要什么不失国体,不启边衅了。他要的只有一个结果,扬威东南,大兵伐挞,绝不能让洋人逃回一兵一卒……
 第一节 巨头汇聚广州 188
 第二节 脑残琦善 192
 第三节 沙角之战 199
 第四节 穿鼻草约 202
 第五节 虎门大战 216
 第六节 最强阵容血战 223
 第七节 收复定海 225
年表 1793—1842:中国与世界
小引 历史正面与侧面里的那些人

《微历史》章节摘录[E]

  乾隆末年,一切相安无事,该上班的还上班,该考试的还考试,就在乾隆准备把皇位交给他的儿子的时候,英国人来了。英国人带着英国女王的信和六百多箱珍宝来了,他们准备把它们进献给中国的皇帝。可是问题来了,乾隆皇帝根本不需要那些珍宝,连看不都不看一眼。英国使节怒了,我们千里迢迢送来珍宝,你们既然连看不都不看,这不明摆着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吗?乾隆皇帝也怒了,给你脸不要脸,再吧唧就把你们扔海里去…… 
第一节 这就是乾隆  在没有发现新大陆之前,中国和英国绝对是世界上距离最远的两个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也从来没有什么往来。到了大约18世纪末的时候,英国已经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资本主义大帝国,国势蒸蒸日上。中国在满清的统治之下,封建帝王制度也日渐完美,成为了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农业大帝国。  这两个帝国之间的接触,必然要引发一些矛盾和纠纷,也势必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我们就从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第一封国书开始吧,这封国书的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  我乔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颠、爱尔兰和印度,祝中国大皇帝万岁万万岁。只有您才配治理天下万万年。  我知道中国的地方太大,管理的百姓也多,皇上您操心天下大事,不但是中国,就连外国,都要您去保护,这些国家都心悦诚服,皇上您太操劳了。  如今全球各国都说,世界上只有中国大皇帝统治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所有人都心服赞美,所以我也越来越神往。皇上,今年是您的八十大寿,我向您进献贡品,盼您能休恤我们。  从字面上看,英国国王似乎很卑贱,不要以为他天生如此,实际问题是出在翻译。因为这是第一次给中华帝国写国书,所以英国国王的用辞是非常严谨的,但还不至于下贱到这种程度。只不过按照中国的封建礼法来翻译,自然而然就变成了一篇歌功颂德和谀意奉承的文章。也就自然而然的让乾隆皇帝有些飘飘然。  这封国书是由马戛尔尼使团带到北京的。虽然当时两国之间没有什么往来,但是民间贸易的规模已经相当大了。为了更好的拓展在华贸易,英国政府用祝寿的名义,派出了马戛尔尼使团出访,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想和大清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以便更好的拓展商业贸易。  为了这次出使,英国政府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他们一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花费了几十万英磅,准备了六百多箱丰富的礼品。由马戛尔尼率领的这个庞大使团,经过了十个月的航行,终于来到了北京。  但是从马戛尔尼上岸开始,他就感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氛围。虽然乾隆皇帝也派官员隆重的接待了他们,敲锣打鼓好不热闹,但是整个大清国上上下下,都把马戛尔尼当成了贡使。2  按照马戛尔尼的想法,英国与大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权国家,不存在朝贡的关系,而且这次出使的名义也是祝寿。但是大清的官员们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儒家观点,所以除了进贡之外,原本就不存在平等的国家关系。很明显,天下都是乾隆皇帝的,没有谁可以跟皇帝平起平坐,即使是英国国王亲自来华也是一样。  这让马戛尔尼很为难,为了这次出使的成功,英国政府已经准备很久了,如果不按照清朝官员的安排,那么很有可能为了这样的一件小事而功败垂成。但是顺从这种安排的话,又似乎让英国的尊严受到了影响。  他没有办法,他选择假装看不见,默默的承受了这一切。但是很快,又一个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让他有些始料不及,大清官员要求他按照中国的礼仪,在觐见乾隆皇帝时下跪磕头。  马戛尔尼表示,在英国,即使是拜见国王,礼节也仅仅是半跪,英国没有磕头的礼节。作为大使,他代表的是整个英国,如果他向乾隆皇帝磕头的话,就会有损英国的形象和尊严。但大清官员坚持,这是觐见皇帝的唯一礼节,从来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最后,为了妥善处理这件事,马戛尔尼向大清官员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如果必须向乾隆皇帝磕头,那么也可以,前提是大清的官员必须向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画像磕头,这样就可以无损英国的尊严和形象。  当然马戛尔尼也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大清,谁向乔治三世磕头,跟叛国是没有区别的。大清官员们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个情况反映给乾隆皇帝。

《微历史》媒体关注与评论[E]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也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处于静止状态。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

《微历史》编辑推荐[E]

  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若无雍正整饬,满清恐早已衰亡。  传到道光,实则苟延残喘,随时可能断气。  面对这瘦死的骆驼,各路人马在神州大地展开了血腥博弈!  道光皇帝拥有80万军队,奇珍异宝无数,本想只一战就把英国踩在脚下?  林则徐两次禁烟,殚精竭虑,为何鸦片越禁越多?  琦善是道光朝能力最强的大臣,竭力避免中英战争,却反被当作卖国贼?  英国比日本还小,距离中国上万里,来中国的目的只是为了捞钱?  印度人不知怎么地,热衷于种植鸦片,又来欺负中国?  美国刚从英国的蹂躏中站起来,为什么还要充当英国的帮凶?  众路人马你追我杀,穷追不舍!  历史一不小心上演了一出鸦片战争?!  硝烟处,风起云涌,血肉横飞,所有人都在这一刻颤栗。  中国近代的大门也悄然开启……  摇晃的中国多少事,都从这一刻说起!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