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经典散文》
《林清玄经典散文》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林清玄
页数:217
字数:150000
《林清玄经典散文》前言[E]
有一年我到屏东乡下旅行,路过一座神庙,就进去烧香、抽签。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把抽签当成有趣的事,一点也不稀奇;但那一次在屏东庙里的抽签却是稀奇的,因为抽中的是一张“下下签”。在我的经验里,抽的签至少都是中上的,很少抽到坏签,那是我抽中的唯—一张下下签;尤其是那时我的生活、工作、情感都很平顺,因此抽中“下下签”那一刻,我惊讶得呆住了。我根本懒得看签文写些什么,走出庙门,随手把签揉成一团丢到香炉里,看它化成一道轻烟,袅袅化去。但走出庙门时,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不自觉放慢脚步,走在遍植马路两岸的芒果行道树下,思考着那张“下下签”的意义,我不知道它预示了什么,但我知道,应该使自己有更广大的心与宽远的见识,来包容人生偶尔会抽中的下下签。一张下下签的内容是什么无关紧要,不过,在真实的人生里,它有如健康的人喝到一碗苦药,颇有醍醐灌顶的效果,反而能给我一些反省、一些激励。这样看,一个人一生抽到几张下下签不是什么坏事。反过来说,我们偶尔会抽中“上上签”,如果没有带给我们光明的力量,只令我们欢喜一场,也就没有什么好处了。我想起从前在日本旅行,看到日本寺庙前面的树上结满白色的签纸,随风飘扬的景象。原因是抽签的人对签不满意,把它结在树上还给神明,然后重抽,一直抽到满意为止。我很欣赏这种习俗,因为来抽签的人多是在寻求心里的安慰,大部分是在生活中遭受不幸与挫折而彷惶无措的人,抽中一支坏签无异是骆驼背上一根草,更觉得难以承担、无所依靠了。将坏签挂回树上,是对命运的一种沉重无声的抗议。抽签虽然是宿命的,但可以把坏签还给天地,只要好的签,这是在宿命里寻找出路,表明不肯受命运安排的意志;如果我们对命运的安排完全没有抗衡的余地,那么也就不需要抽签了。虽然有一点可悲的是,我们可以把坏签挂在树上还给世界,却往往无法把人生真实的挫败还给无情的天地,在静夜无人之际,仍然要默默饮着生命的苦汁,心里呐喊着痛苦的呼声。其实一张签诗是好是坏都没有关系,它最大的意义是在让我们转个弯,做一次新的思考,因而在顺境时抽到下下签、在逆境时抽到上上签,格外有意义。前者是“居安思危”,后者是“反败为胜”。人生的际遇从更大的角度看,不也是这样吗?当我看见日本寺庙前树上结满白签纸,在风雨中沉默地舞动,感觉那是人世的好风好景,表现了人的傲骨与尊严。但我看见台北民权东路恩主公庙里,静静飘飞的香烟里,许多正在抽签的虔诚的面容,也感觉那是人世的真情真意,里面燃烧着人的祈愿与期待。从远景看,一张签纸上写的是人与宇宙间流动的温暖,写着无穷时空中的一些想望、一些追寻、一些爱。在欧美和日本的中国餐馆,常设有幸运签,有的藏在筷子里、有的包在馒头内、有的放在玻璃瓶中,这些签纸通常写着最好最美的语言,让人看了心情欢愉。我常常突发奇想,要是寺庙里的签都是这样的好句该有多好,一定可以帮助许多有情人成眷属,带给沮丧的人生存的希望,使挫败者有勇气走向黎明的天光。三年前的早春,我到日本的日光山去看红叶,夜里在山上小径散步,找到一家卖荞麦面的小屋,吃面时打开筷子的纸袋,掉下一张纸,上面用中文写着:“今日天气真好!”我吟着这句话,俯瞰夜色中泛着浅蓝色的山谷,谷中月光下的枫红点点,忽然觉得不只今天天气真好,人生也是非常幸福的!人生在某种层次上,真像一张签纸。学佛以后我就不再抽签了,我喜欢佛寺中不设签箱,对一个坦荡无疑的生命,到处都是纯净的白纸,写什么文字有什么要紧,生命的遭遇犹如水中的浮草、木叶、花瓣,终究会在时间的河流中流到远方。能这样看,我们就可以在抽签时带着游戏的心情,把一切缺憾还诸天地,让我们用真实的自我面对这万般波折的人间!生命不免会遇到有如下下签那么糟的景况,让我们也能有一种宽容的心来承担,把它挂在树上随风飘动,或落人河中,随流水流向大海吧!这一册《拈花菩提》正有如生命之河上所漂浮的花瓣,我随手把花瓣捞起,有的美如桃花,有的凄艳如樱,有的轻淡若菊,还有的如历经冰寒的梅花,也有一些是开在山溪涧无人知名、未曾被欣赏过的清淳的小野花。我多么喜欢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里说的:“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我们生命里所遭遇到的每一种颜色、每一朵花香,都展现了它无比的尊严与意义。一朵野外独自开放的无名小花,不都让我们感触到宇宙生命的奥秘吗?我们生命之河所流过的花瓣,虽有不同的喜之花、怒之花、哀之花、乐之花,不都是菩萨心海中的妙有世界吗?这苦恼的三界,既是己界、众生界,也是佛界。我深信,佛菩萨的世界并不离开人生的现实而存在,如果佛菩萨不能与我们的生法结缘,佛菩萨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愈是直视充满痛苦矛盾的现实人生,愈感觉到佛菩萨的大悲,如果这个世界不是如此苦难,佛菩萨的慈悲又要从什么地方展现呢?近几年来,我写的学佛随笔,就是从现实人间来出发的。我认为佛与菩萨是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自然,佛菩萨也存在人生的顺境与困境里,我们如果在现实生活不能体验慈悲与智慧,那不是生活中没有真理,而是我们没有足够明净的心性。《拈花菩提》是每一步都走在现实的道路上,希望从许多细小的日常事物去体贴、去接近佛菩萨无尽的慈悲与无量的智慧。我的文章不是佛教思想的研究,因为我认为注重学解的佛教,很容易专门化、复杂化,不能满足我们对宗教实践的渴望与景仰。我期望的不是提出个人的主张或思想,而是想唤起人人自我的觉悟。很多读者读了菩提系列以后,对我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欢喜、有的赞叹、有的建议,也有一些是质疑与辩难,我都充满感激的承受,可惜没有时间一一回复。希望读者有任何佛法的问题,直接去向法师请教,他们的修行都比我好,必然能有比我更好的答案。尤其是修行的问题,比起师父们,我的修行还非常拃常的低微。这些年来在修行的路上摸索,日益感知了自己的渺小,唯一能说的大概只有一句话:“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时常在清夜里,燃香三炷,写这些文章。有时写累了会走到阳台呼吸沁凉的空气,站在阳台上俯望万丈红尘,让夜雾轻轻扑来,在这寂静沁凉而闪着寥落星光的夜晚,常使我觉得自己是走着多么孤寂的道路。在这喧闹的尘世,谁听见我内心无声的呼喊呢?在无边的旷野,谁是相识的那再来的人呢?在有情的人间,谁愿与我走在虚空之上让莲花承接双足呢?这样的孤寂之感,甚至令我感到自己眼中的水意。然后,我就静静地念着“南无观世音菩萨”,一股清澈的泉水就清洗了我的内心,是南无观世音菩萨护持我走过了无数漫漫孤单的长夜。其实,我们走过每一步看似孤寂的路,每一位修行者都已走过;我们所感喟的无人理解的忧伤,佛菩萨也都能理解;我们在这世界所有的一切忧恼,佛菩萨都已经忧恼过,并且承担过、超越过了。这样想时,心中就已坦然,在我临睡前例行的礼拜时,看到佛堂的灯光特别温暖,准提佛母的脸洋溢着格外慈悲的光芒。《正法念处经》里说:“人命不久住,犹如柚手声。”生命是如此短促,烦恼犹如空中飞鸟的影子,我深切知道,不论要遭遇多么巨大的考验与折磨,我都会怀着清明的感恩之心,来看待因缘、包容人间、注视世界。特别感谢几位朋友赵卯琳、连艾华、杨雅璇的关怀护持,朋友们的帮助,常使我觉得不枉这一趟的人世。我愿把此书的所有功德回向给我的妻子小銮,并祈愿佛菩萨、本尊、上师、护法继续加倍护佑她。我愿把一切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祈望十方诸佛菩萨帮助一切在难关中的众生能度过生命中险恶的波涛。最后,让我们定下心来,双手合十,低眉垂目,一起虔诚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让我们随着观世音菩萨来发愿:愿吾速知一切法愿吾早得智慧眼愿吾达度一切众愿吾早得善方便愿吾速乘涅槃船愿吾早得越苦海愿吾速得戒定道愿吾早登涅槃山愿吾速会无为舍愿吾早证法性身
《林清玄经典散文》内容概要[E]
“菩提十书”之《拈花菩提》:生命之河漂浮着许多花瓣,有的美如桃花,有的凄艳如樱,有的轻淡若菊,还有的如历经冰寒的梅花,也有开在山溪间无名的小野花,无论是什么花,都展现了菩提心海妙有世界。本书是菩提系列第五部,林清玄以微观与巨视探触现实人生“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真谛,让我们能以菩提心来看待因缘,包容人间,注视世界。
“菩提十书”是林清玄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写作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长达十几年时间。每册印量都超过100版,十册共印行1000版以上。被媒体选为“四十年来最畅销及最有影响的书”。
《林清玄经典散文》作者简介[E]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著名散文作家。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主编、主笔等。
八岁立志成为作家,十七岁正式发表作品;三十岁前获遍台湾各项文学大奖;
三十二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三十五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最畅销的作品;
四十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被推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图书,同时创作的“现代佛典系列”,掀起学佛热潮;
四十五岁录制《打开心内的门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声书,当年录音磁带总销量达三百二十多万盘,被称为有声书的经典;
五十岁完成《茶言观色》、《茶味禅心》和“人生寓言系列”,被选为青少年最佳读本;五十二岁完成写作奥秘三部曲《林泉》、《清欢》和《玄想》,被选为中学生优秀读物。
三十多年来,著书百余部,且本本畅销,作品风靡整个华人世界,被海内外誉为最有影响力的当代华语散文作家之一。
《林清玄经典散文》书籍目录[E]
第一卷 波罗蜜
一片茶叶
感同身受
镜里的阳光
小 悲
彩虹汗珠
杨 枝
庄 严
菩萨的心
众生的心
蜡烛的心
觉醒的滋味
忧伤之雨
吃清净食
莲瓣之不朽
十五楼观点
人以爱为食
以灵为性
华严清品
罗汉汤
生一盆火
纯粹的法门
及 时
自在人
知 识
一条路
草先萌
大地的掌声
盘旋的汽车
了 意
第一义
不 大
上报众生恩
坚固妄想
病苦魔
每天都是莲花化生
众 生
能 仁
俗情一了
不可坏心
单纯之不易
燃香点戒
情?感?禅
坚定的心
无所不在
真心的对待
闭 关
金丸打雀
业
大雁塔
急
真实之口
两只眼睛
最可怕的鬼故事
红蜻蜓
针叶树
小孩子的心境
被箭射中
偶然的一念
在欲而行禅
有 光
遥远的梦
鸟与音乐
最有禅意的
十指成林
爱与恨
第二卷 曼陀罗
愿作自由花
蚂蚁三昧
写在水上的字
时到时担当
路上捡到一粒贝壳
拈花四品
无情说法
慈眼欢喜
回到自己的居处
你是人吗?
金翅鸟王子
诸法实尔,皆自念生
有心未癣
接住我的经版
不要指着月亮发誓
乘之笔记
菩提心笔记
从餐桌做起
梦非梦?病非病
附录:清泉初唱
《林清玄经典散文》章节摘录[E]
版权页: 夏夜的时候,梅雨已经停了,满天的星星绕着一轮明月,我们起出屋外,所有污浊的空气都沉淀了,只留下犹带着梅雨清冷气息的风,从很远很远观音山的那头吹送过来。杨柳一样柔软的风,杏花一样细致的雨,这时我站在阳台上,不禁痴了,这是一个多么美的天空,有这样动人的星月照耀着我们。 午夜的星星和月亮有时会美得出乎人的意想,但有时看着星月我会想: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匆忙的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和我同时看着星月呢? 能看星月、会看星月也不是简单的事,要有情致,还要有心。 其实,看星月或者不看星月,对我们都没有增减。一个注视现实生活无缘看星月的人,并不会觉得有所欠缺,而一个在抬头看星月得到心灵抚慰的人,也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因此,能欣赏天上的星月,固然让我们感到欣喜,却也是无关要紧的。 但是,天上星月乃是人的心灵照映,如果回到自我,一个人完全不能照见自己心灵里月的光辉与星的明亮,就非常可悲了。 我们的生活差不多是一样平凡的,但在平凡的日子,我们如何才能常保不凡的心境来面对生活,甚至面对生命呢?这就需要时时在心中保有星月的光明。依照禅的说法,自性光明就是我们的月亮,而生活中点滴智慧的开启则如拱月的星星。 那么,我们是不是能任世界转动,而恒久散发月亮一样的光明呢?又是不是在生活里的任何观照都能点燃我们星星一样的智慧呢? 我们要看天上的星星月亮,只要晴天时走出屋外抬起头来就行了,但如果我们要观照心中的星月,没有别的路,就是反观自我,做菩提与般若的开启。 修行,就变成非常重要了。 我的《紫色菩提》和《凤眼菩提》出版后,得到许多读者的回响,有许多读者问我如何保持一个清明的观点来面对生活。说起来不难,就是在心中保持星月的光明罢了,所以我把菩提系列的第三部取名为《星月菩提》。 取名为《星月菩提》,还有一个重要的象征,从前,佛陀在星月菩提树下成正觉,从此,星月菩提树被称为“道树”或“觉树”。星月菩提树可以长到数百尺高,它长出的树子,上面有一个圆圈如月周罗,旁边圈绕着如星星的细点,称为“星月菩提子”。这种菩提子质地坚硬不易腐朽,所以又被称为“金刚子”。 星月菩提是做念珠最常用的菩提子,除了有质朴平凡的美,还有一种特质,就是它会依环境及持用的人而显现不同的色泽,染着水它就有水色,在清净的地方就有光滑的质地。在有修持的人手中,星月菩提就变成如玛瑙琥珀一样,有宝石的光润与辉煌。 有时遇到阴湿的天气,星月菩提子还会长出霉菌来,幸而它有坚实的质地,轻轻擦试,就又光明如新了。 当我看着星月菩提子的时候,会觉得这小小的东西多么像我们的心,它有明亮的、坚韧的质地;虽然易于被外境染着而变化外表,但它的心性并不动摇。这样想来,佛陀从前坐在星月菩提树下觉悟到众生都有一样明净的佛性,也不是偶然的。 就在台北,光复南路、仁爱路、复兴南路一带也有许多星月菩提树,梅雨季节的时候,菩提树正在换装,翠绿的叶子落了一地,嫩黄的、桔红的叶子从枝桠中怒放出来,显得格外的美。 我走过台北街头的菩提树下,心里有深深的感动,这样小小的菩提树,原是在萧梁时代由智药三藏法师移植到中国,然后移植到江南,最后才到了台北,经过那么长而波动的时空,菩提树还是与佛陀坐在树下时一样的美,一样的明净而庄严。 可惜的是,在都市的菩提树,只有几尺高,而且不会开花结果,这难免令人感到遗憾,并且思考到生活在都市的 现代人,不也是和都市的菩提树一样吗?同样的菩提树,由于疏于照顾、时空不同,竟已经无法结子了。 我们眼见的菩提树是如此,我们心里的菩提呢?除了赞叹菩提的美,是不是还有壮大与结子的愿力呢? 走过菩提树下,我得到深刻的启示,其实,生活的事事物物不都在启发我们的智慧吗?只是我们心中没有星月、没有菩提,不能见及罢了。 这本《星月菩提》正是更契入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智慧之泉的结集;比起《紫色菩提》、《凤眼菩提》仿佛又向前走了一段路。 在写作菩提系列期间,收到无数读者来信质疑、鞭策,与鼓励,给我很大的写作动力,虽然因为事忙无法一一回复,但我在心里一直觉得感激,并回向给这些特别爱护我的人。有许多读者问起我的菩提因缘,我无法一一回答,在这里附录一篇释果淳法师的访问稿,作为对这问题的回答,这篇文章曾刊登于《人生杂志》。 同样的,这本书也是在我的老师廖慧娟指导下,才能有一些更圆融的观点,在这里要特别向她敬礼。也要再度感谢妻子小銮的鼓励与督促。
《林清玄经典散文》媒体关注与评论[E]
林清玄出版过一百多本书,曾创造连续3年台湾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绩。林清玄说:“我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我的散文都围绕这个主题,但是我深知人生的不完美,所以才不断努力。有人说我的文章酸腐或苍白,我不会太介意,我知道我自己的创作是饱满的,无论情感还是行文。”几十年来,林清玄笔耕不辍,仍然坚持每天早晨写3000字,每月给年轻人演讲,是值得学习的文化楷模。——《新京报》林清玄坦言:“从人生底层出发最后成功的人,他们有五种共同的特质、共同的特色。这些特色就是穷人的宝藏。它们分别是:每一餐都吃得下、每一晚都睡得着、随时笑得出来、处处无家处处家、不害怕生命的转弯。”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林清玄的文学高峰。——《南方日报》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林清玄不仅是一位作家,他的境遇也比较特殊,对生活和生命有着独特的体会、感悟。——《北京青年报》现在的林清玄,写作、读书、与家人散步、教孩子泡茶,偶尔出来演讲,他是一个称职的讲演者,轻松,幽默,一些道理放在他自己人生的小故事里面,总会给人带去启发。——《成都日报》现在的人们有时太过于急躁,只顾追求眼前的名利,其实仔细想一想,同样的时间,与其读浅薄的书,不如花时间在一些有内涵的书上,林清玄的书值得一读。——《燕赵晚报》林清玄的文字清新自然,有着较多的普通人的浪漫情怀在里面。平易中得到感动和感染。他能把自己对美学的认知和佛教哲学相结合,然后在散文创作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借助禅宗的顿悟、空灵,阐述人生的价值,开掘生命的意义。——《甘肃日报》从容正是林清玄所始终秉持的人生态度。他有一种观点:人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为了追求自身的价值,不得不去过一种匆忙的生活,然而当你的生活完全被紧急的事物所占据,那你的人生就没有了价值。——《上海青年报》
《林清玄经典散文》编辑推荐[E]
《林清玄经典散文:四季欢喜(拈花菩提+清凉菩提+星月菩提+随喜菩提)(套装共4册)》编辑推荐:体悟四季深处的乐趣,与林清玄共享生命的花果芬芳。清净心看世界,欢喜心过生活。平常心有情味,柔软心无挂碍。《拈花菩提》:以微观与巨视探触现实人生“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真谛,让我们能以菩提心看待因缘,包容人间,注视世界。《清凉菩提》:有如醍醐和甘露,给这热恼的人间带来一丝清凉。《星月菩提》:处处流露自性芬芳,在微细的爱里观照动人的智慧;时时体现星月光明,在微尘与毫端,探触无量的有情世界。《随喜菩提》:体验生命的滋润,从“相逢一笑”走向“喜无量心”的世界,欢喜无量地活在人间,走向净土。
《林清玄经典散文》名人推荐[E]
清玄先生著作致庆:文如流水,语似冬阳!——星云大师林先生的书不用我的推荐也一定会非常好销的。——南怀瑾林清玄先生的文章,大多是从身边人人都能感受的事例,谈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满禅境的喜悦,吸引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又自主尊严的精神。——余秋雨我读了很多林老师的作品,我懂得了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叫做林清玄。 ——于丹林老师是我非常尊重的前辈,《菩提十书》是林老师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我郑重推荐给所有的朋友。 ——张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