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1

《水流云在》电子版-2009-9-1_中信出版社_英若诚,康开丽

《水流云在》《水流云在》电子版-2009-9-1_中信出版社_英若诚,康开丽

《水流云在》

出版时间:2009-9-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英若诚,康开丽
页数:288
译者:张放


《水流云在》前言[E]

为自己父亲的自传写序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读这本自传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那已经永远离开了我的父亲又回来了。他仿佛又活了过来,用我再熟悉不过的口吻,把他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些故事,有多少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这和读别人的传记可不太一样了。那些细节,那种感受,多少次将已经长大成人、自认为已经彻底遗忘那些经历的我,瞬间拉回到当年的情景,同时从父亲一侧,我再次观察同一事件的另一面,甚至审视他老人家观点迥异的内心。还有许多事,我虽不在现场,但伴父久了,一辈子茶余饭后,不知听他讲了多少次。故事中的人物,从谆谆长者马相伯,到天桥混混四爷爷,从清末权贵庆亲王,到冀县狱吏“卢部长”,各色人等,上天入地,都是我从未谋面的老熟人。老来父亲病得糊涂,这些往事却越发记得清楚,我常伸出五指,告诉他这故事我已经听过多少遍了。从小到大,我对“爸爸”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经历了如下心路历程:他先是无比高大,无所不能,骑马定车,演戏绘画,泥瓦木工,抽烟喝酒,总之没他拿不起来的。这样一个爸比哪个同学的都拿得出手。

《水流云在》内容概要[E]

这是英若诚晚年的一本令人感动的自传,他是一位深受喜爱的演员、戏剧导演、翻译家和政治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监禁,为求生存,使用各种方式,甚至曾装扮成士兵,私下留藏着笔记本。在这本自传中,他的回忆就从他的监狱岁月开始,他回忆了三年的监狱生活,困苦中夹杂着风趣,艰难中保持着乐观。然后开始叙说他的家族,叙述他的童年及所受教育的不平凡经历。最后讲他在戏剧、电影方面的职业生涯和文化外交上的作为。
本书回顾了英若诚一生中的种种传奇,也让我们领悟到一位风趣幽默、博学谦和、流淌着贵族血脉的艺术家的人生智慧。

《水流云在》作者简介[E]

英若诚(1929-2003),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翻译家、政治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建院成员。他在话剧《龙须沟》《雷雨》《茶馆》中扮演过重要角色,1979年把老舍的《茶馆》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将其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罗曼。他参加演出并导演了30多部话剧、10余部电影和电视剧,同时还翻译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著作。英若诚被誉为“全世界最杰出的十名中国艺术家之一”,在舞台、银幕和文化外交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水流云在》书籍目录[E]

序一 我的父亲英若诚序二 老英,我的良师益友 前言 不同寻常的普通人 英家的世纪 合作自传上部 蹲监狱  第一章 牢狱第一年
从风筝到手铐:我被捕的经过
我的新家  第二章 蓟县监狱
监狱里的活动项目和闹剧
为彭真同志工作
释放 中部 家族史及早年教育  第三章 英氏家族
有其父必有其子
从战士到绅士
在温泉度过的夏天
“王先生”
危险的逃离 第四章 王公贵族式的童年
温暖的家
在庆王府的演出和祈祷
出色的逃学者
我自己的“四人帮” 下部 职业生涯:艺术和政治 第五章 我的舞台生涯
清华大学的台柱子
遇上对手
新中国的新剧团
《茶馆》满座
出狱后的务农岁月:一九七二年
至一九七三年
和于是之同行:一九七四年
惹不起还躲不起?
回剧院
从失望到希望 第六章 文化外交
不速之客
把《推销员之死》带到中国
贝尔多鲁奇的召唤
当文化部副部长的喜与忧
最大的损失
遗弃的孩子
探索新世界
最后的告别后记 改变人生的友谊 英若诚最终的谢幕 故宫之梦致谢一致谢二英若诚年表参考资料

《水流云在》章节摘录[E]

插图:每天每个囚室都会分到一份报纸。我就照着报纸画毛主席像,当然,我这并不是衷心热爱毛主席,因为到那时我已失去了对伟大领袖的崇拜,甚至对他的理智产生了怀疑。我怕万一被看守发现了,画毛主席像是最好的保护措施。一天,有个犯人发现我在画像。此人以前家里有产业,一天儿子和邻居打了架,他就被指控“想变天”被抓了起来。我画了他的像,他十分珍惜。可一个不小心,被看守发现了。他特别喜欢那张像,跪在地上,流着泪求看守:“我这辈子没照过相。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画像。求求你还我吧……”最终,因为他是指定清扫院子的犯人,看守破例让他保留了画像。很幸运,我并没有受到惩罚。看守以为我用的是写检查的墨水。我对自己的每一行动都十分谨慎。画毛主席像,即使被发现,他们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如果他们要找碴儿,可能会对他们不利。我在冀县监狱做的用红布装订的诗集是我干得最漂亮的活儿。里面有我画的三张毛主席像。一张是毛主席年轻时戴着八路军军帽的像,是埃德加·斯诺在长征结束时给毛主席照的相,是一张当时很流行的照片,也是毛主席所有照片中最清瘦的一张。另一张是毛主席年轻时没戴帽子的像。是长征结束政治局开会时,也是由埃德加·斯诺照的。斯诺好像是当时唯一有照相机的人。我笔记本中第一页上的画像是伟大领袖的标准像。诗集题名《毛主席诗词》。

《水流云在》后记[E]

我从一九九○年开始研究中国话剧。当时我在哈佛大学读硕士,到上海戏剧学院为我的硕士论文作调研。英若诚当时正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芭巴拉少校》。我知道英若诚的名气,他一九八三年与阿瑟·米勒合作了《推销员之死》,在《茶馆》中扮演了刘麻子。但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他。我和上海戏剧学院的一位同学一起去了北京,在北京人艺的演员宿舍休息,演员们一边吃着花生一边打牌,也可能是在打麻将。宋丹丹起身说要下楼去剧院排戏,我问她是否可以一起去,介绍我与英若诚认识,她答应了。可幸的是那天是做合成,他们在走灯光。英若诚导演请我坐在他边上,我们一谈就是两个小时。这是我们之间友谊的开始,这段友谊影响了我们各自的人生。在康奈尔大学读博士时,我多次到北京为论文做研究。其中有一次,在英达制作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拍摄现场我又见到了英若诚。英若诚在《我爱我家》中扮演一位新邻居(胡学范),我有机会在后台采访到他。

《水流云在》媒体关注与评论[E]

英若诚的这部自传提供了特别的机会,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英若诚是满族人、天主教徒、演员、翻译、政治犯、文化部副部长,同时他又很机智、敏感、有分寸。通过康开丽的努力,普通读者才有机会读到英若诚不寻常的一生。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英若诚在中国是位名人。他不仅仅是位翻译家、演员,出于需要,他又成了一位外交家。我们在中国那段时间,他是我的主心骨。他对中西方文学界和演艺界有双重的认知。
——阿瑟·米勒(Authuh、Miller)

《水流云在》编辑推荐[E]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英若诚的唯一自传 见证共和国六十年的风雨苍黄 英达 朱旭作序英达 王蒙 朱琳 蓝天野 朱旭 林兆华 濮存昕杨立新 孟赫 孟京辉 赖声川 史景迁 阿瑟·米勒鼎力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