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1

《冲突的战略》电子版-2006-1_华夏出版社_(美)托马斯.谢林

《冲突的战略》《冲突的战略》电子版-2006-1_华夏出版社_(美)托马斯.谢林

《冲突的战略》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美)托马斯.谢林
页数:262
译者:赵华 等


《冲突的战略》前言[E]

20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托马斯·谢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博弈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尤其是在增进人们对合作和冲突问题的理解方面的重要工作。与谢林分享这一殊荣的还有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Rob elt Aumann)。托马斯·谢林1921年生于加州奥克兰,1951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马里兰大学执教,目前是马里兰大学经济系和公共政策学院的杰出大学教授。1991年被选为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谢林在长期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之前曾经有过一段在政府部门任职的

《冲突的战略》内容概要[E]

这本书就是1960年哈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冲突的战略》。在瑞典皇爱科学院颁奖的新闻稿中就特别提到了他的这本书。毫无疑问,《冲突的战略》是谢林获得诺贝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冲突的战略》一书中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是关于可信承诺在冲突或谈判过程的重要作用。这一思想民最早源于他的一篇论文“论谈判”(1956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后收入本书,成为第2章的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在谈判和冲突的场合,如果博弈一方能够以可信和可观察的方式限制自己的某些选择自由反而会增强其谈判地位,而赋予一方更多的相机决策权则可能伤害该参与人的利益。

《冲突的战略》作者简介[E]

作者:(美)托马斯·谢林托马斯·谢林现年84岁,美国公民。1951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土学位。后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教学长达20年,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并获得退休名誉教授的称号。之后他还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和经济系担任教授,并获得退休名誉教授称号。他教授的课程除经济学理论外,还涉及外交,国家安全、核战略以及军控等很多方面。
谢林重要的理论著作包括《冲突的战略》、《武器与影响》等,其中前者是相关领域中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著作之一。他的理论和思想不仅运用在经济学分析中,在外交,军事领域也深有影响。
2005年蹦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托马斯·谢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博弈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在瑚典皇家科学院颁奖的新闻稿中就特别提到了他的《冲突的战略》一书。毫无疑问,《冲突的战略》是谢林获得诺贝尔奖量重要的原因。

《冲突的战略》书籍目录[E]

第一部分 战略理论构成要素第1章 缓慢发展的国际战略学第2章 论谈判
谈判实力:自我约束的实力
谈判机制及其结构特点
威 胁
允 诺
博弈游戏第3章 谈判,沟通与有限战争
默契(利益共同)
默式谈判(利益冲突)
显式谈判
默式谈判和有限战争
前期准备第二部分 博弈论的重新定位第4章 趋向互动决策理论
博弈再分类
协作博弈
混合博弈中的暗示与互动认知第5章 实施、沟通与战略行为
行 为
威 胁
允 诺
主动权的放弃
定 位
授 权
调 停
沟通及其破坏性
博弈矩阵中的行为组合
矛盾的战略优势
“战略行为”第6章 博弈论与实验研究第三部分 战略:充满随机性第7章 允诺和威慑的随机性
失败的风险
威胁意外实施的风险
随机性承诺第8章 产生随机因素的威慑
意外战争威胁
有限战争:风险的根源
有限战争中的危险行为
报复与侵扰
风险行为和“强制性”威胁
边缘政策
不完全决策过程¨第四部分 突袭:一种互不信任的分析第9章 双方对突袭的担心
概率的无限排序
具有“明确答案”的非合作博弈
重温旧题
不完全预警系统产生的随机行为
参变行为
默式博弈
谈判博弈
多人博弈第10章 突袭与裁军
误解侵袭
有限战争中的误解
互存误解
长期监控
超前机制附录附录A 核武器与有限战争附录B 博弈论的非对称性附录C 重释“非合作”博弈的决策理念
冲突利益
第三者的影响
释义收益
选手数量
结 论英中文译名对照及索引译后记

《冲突的战略》章节摘录[E]

书摘如果把研究仅仅局限于冲突论,我们将受到理性行为假设的严格限制,它不仅指明智行为,还包括权衡利弊后所做出的行为反应,而这种权衡则建立在冲突双方各自明晰的、内部协调的价值体系基础之上。这样的话,我们就人为地缩小了研究结论的适应范围。如果仅仅为了研究现实中的冲突行为,我们在这种局限的条件下得到的分析结论要么是对现实完美的反映,要么则是对现实的歪曲。由于任何抽象活动都存在类似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对自己的研究结论进行评判的准备。
有关“战略”的研究之所以能够推动理论的发展,并非这一研究方法在目前所有的研究方法中最能反映事实,而在于其对理性行为的假设卓有成效。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一针见血地揭露研究对象的关键所在,从而有助于理论发展。此外,这种方法能够使我们严格区分自己分析的冲突过程和假设中冲突主体参与的冲突过程。我们要求假设中的冲突主体行为具有某种连贯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他们是否符合连贯性这一标准来分析是否存在其他可供选择的行为模式。虽然对“理性行为”的假设极大地推动了理论进步,但是我必须重申,检验研究得出的理论是否真实反映了现实则是后续之事。
虽然战略论承认冲突产生的合理性,并以假设的“志在必胜”的冲突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但是并不否认冲突双方之间除了冲突利益往往还存在某种共同利益。事实上,研究对象的多样性本身反映了国际关系中对立冲突与合作依赖并存这一现实。双方利益完全对立的完全(pure)冲突状态是非常罕见的。完全冲突通常只会在大规模毁灭性战争中出现,否则在一般战争中也很难发生。鉴于此,冲突中的“胜利”一词含义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冲突中的“胜利”只是相对于冲突一方的价值观而言,而非冲突另一方。而且这种胜利只能通过冲突双方的讨价还价(bargaining)、互谅以及避免采取互损行为得以实现。如果战争成为解决问题的惟一方式,那么就会出现所谓的“完全冲突”。但是,倘若存在任何避免发生大规模毁灭性战争;或是仅打一场破坏性最小的有限战争;或是武力威慑就能迫使对方退缩的可能性,那么互谅的可能性就同冲突要素一样重要。诸如在威慑、有限战争、裁军或谈判中。冲突双方都隐含着某种共同利益和相互依赖性。
P4-5

《冲突的战略》后记[E]

《冲突的战略》一书是为了满足理论需要,而非实际外交决策。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跨学科领域——该领域曾被人们称之为“讨价还价理论” 、“冲突理论”或“战略理论”。作者想向人们证明,一些横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甚至是法学和哲学或者是人类学的基础理论,不仅对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大有裨益,而且也有助于人们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作者最初认为博弈论(the theory of games)在某些领域应该具有更多实用性。但是现在看来,这也许是一种曲解,因为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霍华德·雷夫 (Howard Ra

《冲突的战略》媒体关注与评论[E]

书评“为什么有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可以和平地解决冲突,而另一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却不断地被冲突困扰呢?感谢谢林和奥曼的研究,为这一自古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带来启迪。”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主席约尔根·韦布尔
“经济学大师的原创贡献大都体现为高度技术性的论文,让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所幸谢林的原创贡献是一个例外,他的《冲突的战略》没有涉及多少专业术语和数学模型,完全依靠逻辑的力量展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体现博弈论如何帮助

《冲突的战略》编辑推荐[E]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开创性巨著!书中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是关于可信承诺在冲突或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书语言清晰易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众多的国际威慑政治学著作中,《冲突的战略》是迄今为止最优秀、最具说服力和最精彩的一部著作。1960年哈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冲突的战略》。在瑞典皇爱科学院颁奖的新闻稿中就特别提到了他的这书。毫无疑问,《冲突的战略》是谢林获得诺贝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