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美利坚》
《战斗在美利坚》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君君
页数:256
《战斗在美利坚》前言[E]
序言
记得刚来美国的第一个寒假,高中好友Wensy带我去纽约参观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座移民局纪念馆。自1892年开始,来美国东部淘金的外国移民下船之前,先要被运到Ellis 这个岛上办理入境手续,当年从欧洲各地涌向美国的人们的淘金梦都是由这座岛上开始。这座在自由女神像旁边不远的小岛,见证了无数移民的辛酸、奋斗和沧桑。时隔四年以后,我唯一记住的却是纪念馆讲解员的一个笑话:
“传说当年涌向美国的移民,在没来美国之前,都听人说美国的马路是由金子铺的,于是他们在船上都兴奋不已,满怀憧憬,准备到美国去挖金子。可是当他们真正来到曼哈顿,却发现:第一,路上不是金子铺的。第二,根本就没有铺过的路。第三,他们希望你们(新移民)来铺路。”
100多年以后的美国,虽然路上依然没有铺金子,可是还是能吸引全世界的有志青年,或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或是为了自己的生计,或是为了所谓的自由,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时至今日,这个笑话对我们现在的“淘金者”依然适用,美国并不是遍地是黄金,恰恰相反,美国却可能处处有陷阱,而前仆后继的我们正是一拨拨被黄金吸引来的 “铺路者”。
每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呈几何级数增长。当我们踏上美国这片土地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满怀激情、摩拳擦掌,似乎大好前途已是触手可及。但是我们往往低估了现实与梦想间的差距。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现在来说,我既不算一个成功者,也不是个失败者。我是典型的80后穷二代,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那种,不敢说是美女,可也吓不死人。我的父母都是伟大光荣的工人阶级,祖上三代没有离开过我生长的城市,也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所以,在出国留学这件事情上,我没有太亲近的人可以借鉴经验,一切都只能靠自己的摸索。我在国内一所名气不算小的二本学校读完本科。20岁时在机场告别父母抹干眼泪,就雄赳赳气昂昂、单枪匹马地跨过了太平洋。一般人看来,似乎我一切顺利,过得挺光鲜,几年后拿到硕士学位,找了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开始朝九晚五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每天开着两门的“伪小跑车”,有最新的电子用品和护肤品,国内放专柜的名牌,可能在这边的超市就买的到,下一步也就剩买房就齐活了。可是过去四年多发生的事情,却远远超出21岁时我的想象力,我去过法院、收过传票、打过官司,试图转学未果、失去奖学金、去中餐馆端过盘子,毕业前三个月换专业方向重读、毕业前一个月开始写自己的硕士项目论文并且奇迹般地顺利通过答辩,被车撞过、撞过车,被救护车抬去过急诊室,曾一个月被迫搬过三次家,工作不久经历公司裁员,药品中毒找商家索赔,去市政府和美国检察官爷爷“套磁”免去罚单……大学好友感慨地说:“估计现在把你丢进太平洋,你也能活着回来。”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21岁的我知道接下来的生活会如此小概率的“传奇和丰富”,估计我早就吓得放弃,在国内老老实实地读我的研究生了。在那些彷徨痛苦的时刻,我多希望身边有些经历丰富、知识渊博的人能够给我一些指导。而同时自己也常接到学弟学妹、同学朋友的电话和邮件,咨询出国的事项,这让我萌发了记录自己经验教训的念头,希望我走过的弯路能给大家一点点的启示。
君君
2011年8月1日
《战斗在美利坚》内容概要[E]
一个留学美国5年的美眉将自己从申请出国到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亲身经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通过风趣幽默的叙述向读者一一道来。不仅给即将出国的人们以借鉴和启迪,也给希望了解海外生活的人们以阅读的乐趣。
《战斗在美利坚》作者简介[E]
君君,80后,女,穷二代。自小自由散漫,不喜用功,但考试运一直不错,高考因为选择失误跌至二本。大学四年时间,发奋图强,获小奖无数,大奖若干。20岁,成为当年学校唯一拿到包括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几个全奖offer的学生。现已在美研究生毕业并供职于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战斗在美利坚》书籍目录[E]
第一章 漫漫申请路
彼岸的梦想
出国的规划
蜕皮的考试
炮制材料
学会“套磁”
第二章 艰难的选择
奖学金
教授
“四好”提议
我的烦恼
第三章 最后的国内时光
拿到签证
合理采购
准备出国
告别亲人
海关边检
第四章 开学前的准备
飞抵美国“庄稼地”
不可不买的医疗保险
视同生命的社保卡
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如何与银行打交道
第五章 美国生活之初体验
支离破碎的口语
震撼心灵的文化冲击
亲自下厨,打响保“胃”战
有驾照,走到哪里都不怕
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
生命无价,健康第一
小学校,大世界
第六章 步入正轨的学生生活
自助餐式的选课
助教合同的签订
初为人师的考验
教授和学生大比拼
美国茶话会
第七章 留学中的快乐时光
我的留学生朋友圈
美国亲友团
第一个美国圣诞节
重逢在纽约
第八章 生活中的变奏
令人不安的研究课题
第一次叛逃
寻找暑假实习
买车:从奔驰到假美丽
实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罚单: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
短暂的实习生涯
第九章 水深火热的种种经历
如履薄冰的师生关系
消失在眼前的救命稻草
绝望中的大叛逃,生死一线间
元气大伤后的一丝希望:微软面试
由于车祸, 初次对簿公堂
前途未卜,从全奖到跑堂
和时间赛跑的答辩
第十章 生活中的一波三折
上班第一天
药物中毒
经济危机来袭
最后时刻的转机
附 录
本书作者与读者之间就留学问题的互动问答
后 记
《战斗在美利坚》章节摘录[E]
第一章 漫漫申请路
在申请出国之前,你可能有过无数的夜晚辗转反侧:你过得了那些折磨人的考试吗?你写得出一两页地道的自我陈述吗?太多未知的问题摆在面前,谋杀你日益衰退的脑细胞。讲究实际的同学可能会拿出一张纸,一面写着好处,一面写着风险,努力用自己还算灵光的小脑袋分析;心里没数的同学可能省去麻烦,直接拜拜上帝,问问神……总而言之,人迷惘时为了做出正确选择而采取的方式是花样百出的。
彼岸的梦想
该不该来美国读书?很多同学朋友甚至父母熟人的小孩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扪心问一下你们自己更合适。
美国的大学教育在全世界范围来说,应该是首屈一指的。
第一,美国有钱,虽然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的大学仍设备齐全、藏书众多,大部分学校的校园环境都非常优美,会让你有一种在公园的错觉。每所大学都有图书馆,每个学院大厅里面也基本都有免费的机房,在校学生凭学生证件就可以使用。有的学校,如果占地很大,就会有免费的公交车,不用出示任何证件,就可以乘坐它满校园打转。更有甚者,我去过的一所名校女厕所里免费提供卫生巾。这些硬件环境,短期来讲,国内的学校还是有些差距的。
第二,美国学校里面卧虎藏龙,锻炼机会也很多。可能给你上课的一个不起眼的老头就是啥 《科学》《自然》杂志的投稿人,或者IEEE的重量级会员,当然运气更好的可能还会碰上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其实大部分美国学术界的牛人都非常低调,看起来没有“杀气”,没有那种前有人开路、后有人打伞的领导作报告的架势。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亲力亲为,打扫自己办公室的卫生、整理课件等,抽烟也一样得站在楼外面(美国大部分地方规定不能在建筑物里面抽烟)。而锻炼机会多,是因为美国的大公司很多,他们很注重在大学心目中的形象,每年三四月份都会跑来学校招实习生,条件一般都很优厚。这样,那些在国内使大学生挤破头的大公司,例如微软、思科、搜索、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四大会计事务所、Nasdaq(纳斯达克)、JP morgon(摩根大通公司)(注意了,不是分部,而是总部)就在咫尺之间了(当年我去微软面试,见的最后一个面试官是Microsoft Office的总监,整个Office软件就是在他的领导下运行的)。
第三,你会有国内很多同龄人都没有的生活体验。暑假的时候,你可以和同学一起去加州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去赌场拉斯维加斯,去纽约看9?11 遗址、自由女神像、尼亚加拉大瀑布,看10美元一场的NBA比赛(不是场边席),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任你游(国外大学没有大门或者门卫这个概念,都是开放式的)。你也可以到任何一个大的商店买20美元一条的Levis(李维斯) 牛仔裤,抢到打折只要10美元一个的Jansport(杰斯伯) 书包,或者5美元一双的Adidas(阿迪达斯)拖鞋,2美元一条的Godiva(歌帝梵)巧克力。如果你有奖学金,那么恭喜你了,大概半年以后,你就可以攒够钱,买辆二手小车。如果你有几个关系比较好的老美男性朋友,估计你就可以有机会自己试试真枪了。因为很多老美家里的车库都造得和弹药库一样,里面武器装备齐全,从步枪到各种口径的手枪应有尽有,就差手榴弹了。
出国规划
上一节说的只是光鲜的一面,该不该出国,在我看来,其实主要还是要取决于你的目标、你父母的经济情况,以及你的年纪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你希望通过来美国而变得出人头地,成为下一个李彦宏或者张朝阳,扬名显亲,那么,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这并不是只靠出国就能够实现的。美国大部分人过的都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有车有房,其余的和中国并没有太多区别,甚至更加无聊。如果你希望立志把父母所有投下去的辛苦钱都能自己在美国赚回来,我奉劝你三思而后行。现在美国经济状况不好,本国人找工作都不容易,外国人就更难找工作,消费容易攒钱难。
从年龄上来看,我遇到过的出国的留学生不外乎三类:
第一类是高中未毕业,被送到美国读完高中,然后上大学。这一类我不是特别支持,除非你们家有直系亲属在美国,可以安排你过来,由亲戚代为照顾。否则,一个没有成年,甚至心理发育都没有成熟的小孩,一个人被丢在国外,要他独自面对语言障碍、学业、生活、中美文化差异以及自己的归属认同等,这一切并不是有钱就能够解决的。很多小孩就是因为无法面对这些问题而直接“变异”成了“香蕉”(外黄内白,中国人的皮肤,美国人的内在)。
第二类是高中毕业,家里条件不错,被送出来上大学。注意了,前提是家里条件允许,千万不要是砸锅卖铁卖房卖肾卖血那种。我保守地估计,一般一个本科生,一年的学费生活费最少要两三万美元(美国偏远乡间地区数据)。现在汇率降了,就算20万人民币吧,再乘以4至5年(刚去的时候可能要耽误一到两个学期上语言班),也就是100万人民币。这一类小孩,如果自身适应能力不错,心理素质稳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比较懂事,而且也不是特别厌学的话,我强烈推荐他们出来读书。相对于国内的本科,这边更注重动手能力。虽然教学严格,学业压力估计和国内高中有一拼,但是四年之后,学到的绝对是真本事。其次,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在语言上还有潜力,18岁过来,在英语环境中熏陶四年,英语水平基本能达到和老美一个档次,听不出任何口音。那么显而易见,这类小孩无论回国还是在国外发展,都比在国内读本科的同龄人有了语言优势。
第三类是大学毕业,申请奖学金或者自费留学。这类人的优势是相对第二类已经有了四年的离家生活经验,思想也相对成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对自己的需要(例如是不是要出国、准备读什么专业)可能都有更清晰的概念。从经济负担上来说,研究生拿到奖学金的机会也比本科生要多。即便拿不到奖学金,自己或者父母也只需支付两年学费。大学毕业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更加适合家庭条件一般的小孩。我和身边的大部分朋友就是这种情况。但唯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果在申请硕士和博士都有奖学金的情况下,尽量选硕士。不要在情况还没有完全了解之前,就信誓旦旦地给自己签一个五六年的合同。
第四类是研究生毕业,申请奖学金出来读博士。这个时候,我觉得就需要三思了。因为一般人读完研究生,已经二十三四岁。读博士是一个非常大的付出,而且美国治学环境严谨,已经读到“灭绝师太”的等级,你是不可能一混而过的。并且,博士耗时也长,一般来说,从3年到7年都有可能(这个和主修科目以及自己的导师有关),读完学位已经接近30岁了。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因为你已经在往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处攀爬,此时,你得先停下来看看路,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你是不是一个做学术的人,你将来的目标是什么,准备回国发展还是留在美国发展,是想成为教授还是准备去公司上班。总而言之,我认为读博士,尤其是在美国读博士,只适合那些对自己专业有强烈兴趣的同学,愿意当教授者甚佳,这也是美国大学的潜规则之一,当教授一般学历都要求是博士甚至还要搭上几年博士后。而准备去公司上班的同学,大部分也只能选大公司。小公司资金不够,对博士的需求量不高,你顶着博士的光环,会给小公司带来压力,人家可能付不起博士的价钱,这种情况叫资历太高。而且,女孩们就要更加注意了,读博士可是占用你人生最黄金的一段时期,我强烈建议,如果你在国内已经有稳定的恋爱关系,而且感情不错的话,可以先结婚,或者在不是特别强人所难的情况下,和你的男朋友一起出国进修。古人云:“成家立业”,其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也已一目了然。而且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成了你最亲的亲人。
第五类不是特别常见,但是碰上绝对鬼见愁。就是在国内博士已经毕业,被国外教授请去当博士后。如果你只是想出国进修几年,带着经验回国,这条路是可行的。但是如果你想以此在国外混出名堂,开辟新天地,就是高难度的了。因为你没有国外的学历,基本上成为教授的可能性为零(参见上一条潜规则)。美国学术界一直有一种叫千年博士后的说法,意思是说,博士后这个工作可以一直干,一直够糊口,可是前途并不光明。有美国学历的博士读博士后,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当教授积累经验和资本,时刻准备找到教授的工作。很显然,你不符合这一条。
条条大路通罗马,以上这些都只是通过个人的渠道出国留学的。现实中也有一些便捷的路径,例如,借助其他的力量实现留学梦,在此列出,可以供大家选择。
首先,高中毕业生,如果对出国准备并不充分,不如在高考报志愿时多收集一些信息。现在国内很多大学和国外都有交换生计划,只要能上某所大学某个专业,你一样能够出国读书。在国外学习两年,国内学习两年,这样对比一下环境,估计你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是否真的愿意出国深造。有了在国外读书的经历,即便本科毕业申请硕士,你也会比没有出过国的同学占优势。
其次,大学毕业工作几年的同学,年龄大概25上下,有可能会遇上公司的培训计划出国,这样既省钱,又省力。或者自己愿意出来读个MBA(工商管理硕士)、金融之类,这也是一条不错的自我提升的道路。而作为理工科的毕业生,我奉劝你还是谨慎些,这一类学科,其实在工作中更能锻炼人。揣着一个硕士学位回国并不会让你更突出,而且读出来也快30了,半路出家,反而有点儿尴尬。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移民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他们的教育水平虽然没有美国突出,但是你不会有绿卡的烦恼,而且生活也会比较小康。这个我想可以参考本书其他的部分。
最后,已经在国内加入光荣的教师队伍的同学,出路也很多。可以通过学校的关系来美国当访问学者。
第一章 漫漫申请路
在申请出国之前,你可能有过无数的夜晚辗转反侧:你过得了那些折磨人的考试吗?你写得出一两页地道的自我陈述吗?太多未知的问题摆在面前,谋杀你日益衰退的脑细胞。讲究实际的同学可能会拿出一张纸,一面写着好处,一面写着风险,努力用自己还算灵光的小脑袋分析;心里没数的同学可能省去麻烦,直接拜拜上帝,问问神……总而言之,人迷惘时为了做出正确选择而采取的方式是花样百出的。
彼岸的梦想
该不该来美国读书?很多同学朋友甚至父母熟人的小孩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扪心问一下你们自己更合适。
美国的大学教育在全世界范围来说,应该是首屈一指的。
第一,美国有钱,虽然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的大学仍设备齐全、藏书众多,大部分学校的校园环境都非常优美,会让你有一种在公园的错觉。每所大学都有图书馆,每个学院大厅里面也基本都有免费的机房,在校学生凭学生证件就可以使用。有的学校,如果占地很大,就会有免费的公交车,不用出示任何证件,就可以乘坐它满校园打转。更有甚者,我去过的一所名校女厕所里免费提供卫生巾。这些硬件环境,短期来讲,国内的学校还是有些差距的。
第二,美国学校里面卧虎藏龙,锻炼机会也很多。可能给你上课的一个不起眼的老头就是啥 《科学》《自然》杂志的投稿人,或者IEEE的重量级会员,当然运气更好的可能还会碰上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其实大部分美国学术界的牛人都非常低调,看起来没有“杀气”,没有那种前有人开路、后有人打伞的领导作报告的架势。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亲力亲为,打扫自己办公室的卫生、整理课件等,抽烟也一样得站在楼外面(美国大部分地方规定不能在建筑物里面抽烟)。而锻炼机会多,是因为美国的大公司很多,他们很注重在大学心目中的形象,每年三四月份都会跑来学校招实习生,条件一般都很优厚。这样,那些在国内使大学生挤破头的大公司,例如微软、思科、搜索、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四大会计事务所、Nasdaq(纳斯达克)、JP morgon(摩根大通公司)(注意了,不是分部,而是总部)就在咫尺之间了(当年我去微软面试,见的最后一个面试官是Microsoft Office的总监,整个Office软件就是在他的领导下运行的)。
第三,你会有国内很多同龄人都没有的生活体验。暑假的时候,你可以和同学一起去加州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去赌场拉斯维加斯,去纽约看9?11 遗址、自由女神像、尼亚加拉大瀑布,看10美元一场的NBA比赛(不是场边席),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任你游(国外大学没有大门或者门卫这个概念,都是开放式的)。你也可以到任何一个大的商店买20美元一条的Levis(李维斯) 牛仔裤,抢到打折只要10美元一个的Jansport(杰斯伯) 书包,或者5美元一双的Adidas(阿迪达斯)拖鞋,2美元一条的Godiva(歌帝梵)巧克力。如果你有奖学金,那么恭喜你了,大概半年以后,你就可以攒够钱,买辆二手小车。如果你有几个关系比较好的老美男性朋友,估计你就可以有机会自己试试真枪了。因为很多老美家里的车库都造得和弹药库一样,里面武器装备齐全,从步枪到各种口径的手枪应有尽有,就差手榴弹了。
出国规划
上一节说的只是光鲜的一面,该不该出国,在我看来,其实主要还是要取决于你的目标、你父母的经济情况,以及你的年纪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你希望通过来美国而变得出人头地,成为下一个李彦宏或者张朝阳,扬名显亲,那么,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这并不是只靠出国就能够实现的。美国大部分人过的都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有车有房,其余的和中国并没有太多区别,甚至更加无聊。如果你希望立志把父母所有投下去的辛苦钱都能自己在美国赚回来,我奉劝你三思而后行。现在美国经济状况不好,本国人找工作都不容易,外国人就更难找工作,消费容易攒钱难。
从年龄上来看,我遇到过的出国的留学生不外乎三类:
第一类是高中未毕业,被送到美国读完高中,然后上大学。这一类我不是特别支持,除非你们家有直系亲属在美国,可以安排你过来,由亲戚代为照顾。否则,一个没有成年,甚至心理发育都没有成熟的小孩,一个人被丢在国外,要他独自面对语言障碍、学业、生活、中美文化差异以及自己的归属认同等,这一切并不是有钱就能够解决的。很多小孩就是因为无法面对这些问题而直接“变异”成了“香蕉”(外黄内白,中国人的皮肤,美国人的内在)。
第二类是高中毕业,家里条件不错,被送出来上大学。注意了,前提是家里条件允许,千万不要是砸锅卖铁卖房卖肾卖血那种。我保守地估计,一般一个本科生,一年的学费生活费最少要两三万美元(美国偏远乡间地区数据)。现在汇率降了,就算20万人民币吧,再乘以4至5年(刚去的时候可能要耽误一到两个学期上语言班),也就是100万人民币。这一类小孩,如果自身适应能力不错,心理素质稳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比较懂事,而且也不是特别厌学的话,我强烈推荐他们出来读书。相对于国内的本科,这边更注重动手能力。虽然教学严格,学业压力估计和国内高中有一拼,但是四年之后,学到的绝对是真本事。其次,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在语言上还有潜力,18岁过来,在英语环境中熏陶四年,英语水平基本能达到和老美一个档次,听不出任何口音。那么显而易见,这类小孩无论回国还是在国外发展,都比在国内读本科的同龄人有了语言优势。
第三类是大学毕业,申请奖学金或者自费留学。这类人的优势是相对第二类已经有了四年的离家生活经验,思想也相对成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对自己的需要(例如是不是要出国、准备读什么专业)可能都有更清晰的概念。从经济负担上来说,研究生拿到奖学金的机会也比本科生要多。即便拿不到奖学金,自己或者父母也只需支付两年学费。大学毕业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更加适合家庭条件一般的小孩。我和身边的大部分朋友就是这种情况。但唯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果在申请硕士和博士都有奖学金的情况下,尽量选硕士。不要在情况还没有完全了解之前,就信誓旦旦地给自己签一个五六年的合同。
第四类是研究生毕业,申请奖学金出来读博士。这个时候,我觉得就需要三思了。因为一般人读完研究生,已经二十三四岁。读博士是一个非常大的付出,而且美国治学环境严谨,已经读到“灭绝师太”的等级,你是不可能一混而过的。并且,博士耗时也长,一般来说,从3年到7年都有可能(这个和主修科目以及自己的导师有关),读完学位已经接近30岁了。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因为你已经在往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处攀爬,此时,你得先停下来看看路,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你是不是一个做学术的人,你将来的目标是什么,准备回国发展还是留在美国发展,是想成为教授还是准备去公司上班。总而言之,我认为读博士,尤其是在美国读博士,只适合那些对自己专业有强烈兴趣的同学,愿意当教授者甚佳,这也是美国大学的潜规则之一,当教授一般学历都要求是博士甚至还要搭上几年博士后。而准备去公司上班的同学,大部分也只能选大公司。小公司资金不够,对博士的需求量不高,你顶着博士的光环,会给小公司带来压力,人家可能付不起博士的价钱,这种情况叫资历太高。而且,女孩们就要更加注意了,读博士可是占用你人生最黄金的一段时期,我强烈建议,如果你在国内已经有稳定的恋爱关系,而且感情不错的话,可以先结婚,或者在不是特别强人所难的情况下,和你的男朋友一起出国进修。古人云:“成家立业”,其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也已一目了然。而且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成了你最亲的亲人。
第五类不是特别常见,但是碰上绝对鬼见愁。就是在国内博士已经毕业,被国外教授请去当博士后。如果你只是想出国进修几年,带着经验回国,这条路是可行的。但是如果你想以此在国外混出名堂,开辟新天地,就是高难度的了。因为你没有国外的学历,基本上成为教授的可能性为零(参见上一条潜规则)。美国学术界一直有一种叫千年博士后的说法,意思是说,博士后这个工作可以一直干,一直够糊口,可是前途并不光明。有美国学历的博士读博士后,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当教授积累经验和资本,时刻准备找到教授的工作。很显然,你不符合这一条。
条条大路通罗马,以上这些都只是通过个人的渠道出国留学的。现实中也有一些便捷的路径,例如,借助其他的力量实现留学梦,在此列出,可以供大家选择。
首先,高中毕业生,如果对出国准备并不充分,不如在高考报志愿时多收集一些信息。现在国内很多大学和国外都有交换生计划,只要能上某所大学某个专业,你一样能够出国读书。在国外学习两年,国内学习两年,这样对比一下环境,估计你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是否真的愿意出国深造。有了在国外读书的经历,即便本科毕业申请硕士,你也会比没有出过国的同学占优势。
其次,大学毕业工作几年的同学,年龄大概25上下,有可能会遇上公司的培训计划出国,这样既省钱,又省力。或者自己愿意出来读个MBA(工商管理硕士)、金融之类,这也是一条不错的自我提升的道路。而作为理工科的毕业生,我奉劝你还是谨慎些,这一类学科,其实在工作中更能锻炼人。揣着一个硕士学位回国并不会让你更突出,而且读出来也快30了,半路出家,反而有点儿尴尬。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移民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他们的教育水平虽然没有美国突出,但是你不会有绿卡的烦恼,而且生活也会比较小康。这个我想可以参考本书其他的部分。
最后,已经在国内加入光荣的教师队伍的同学,出路也很多。可以通过学校的关系来美国当访问学者。
……
《战斗在美利坚》编辑推荐[E]
大学好友对她的评价是:“估计现在把你丢进太平洋,你也能活着回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看作者“异彩纷呈”的留学经历:撞过车,也被车撞过;收过传票,打过官司;药品中毒,找商家索赔;试图转学未果,失去奖学金;……
研究生读到第三年,却在毕业前三个月转换专业方向重读!毕业前一个月才开始写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却顺利地通过答辩!金融危机,经历公司大裁员,却有惊无险地留了下来!究竟是怎样一个强悍的女孩子,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