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1

《留学》电子版-2007-4_光明日报出版社_孙斌

《留学》《留学》电子版-2007-4_光明日报出版社_孙斌

《留学》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孙斌
页数:299


《留学》前言[E]

坐在伦敦希思罗机场的候机大厅,才有时间看完了我们所有的文章。突然问自己一句,留学三年的最大变化是什么?一个答案马上浮现在脑海:“感觉世界就在自己脚下。”
三年之前的今天,自己还在中关村的一间房子里为是否应该出国而挣扎着,那时感觉北京是如此之大,自己从进入的那一刻就被淹没了。而现在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半年后,当结束法国学校课程以后,我会在上海的某个地方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为着新的理想从头开始。而那时自己再也不会被淹没,因为蜕变后的自己当重新面对这个世界时,没有了当初的茫然,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从容和自信。
谈到留学,就不能不说起徐小平老师。就在我于2002年底准备到法国的时候,我看到了徐老师的《图穷对话录》,这本书在当时几乎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认为它是对新东方GRE和TOFEL班多年以来对精英留学概念的总结和升华。
徐老师在中国的确很成功,他是当之无愧的留学咨询第一人。在国人对国外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时,徐老师就借助新东方这个平台,把国外的很多情况和他看到的留学的案例进行总结。从而使留学成为很多资质很高、又想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途径。徐老师推崇的留学模式,大致上可以总结为:大学毕业(本科/硕士)——3~5年的工作经验——国外名校MBA——成为某个行业的专业加管理双料人才——然后选择国外或者回国发展。
这也是我2003年以前非常认同的模式,可就当时自己的情况而言,第一个环节所提到的3~5年的工作经验我就没有完全达到,而且当时所收到的Offer也并不是来自国外某名校,而仅仅是语言学校的过渡性学习。我犹豫不决,不知道就这样去留学,能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以至于我在拿到了法国留学签证后,抛硬币才让自己开始收拾行李,在去机场的前天晚上,再次通过抛硬币把自己送上去巴黎的飞机。但时过3年,这段留学经历使我对生活,甚至对生命都有了新的理解。相应的,我对徐老师推崇的留学模式也产生了些许的质疑。
我认为徐老师的《图穷对话录》应该附以“精英式留学”的标签,因为在自费留学潮开始后,真正能去世界名校留学的中国学生占的比例越来越低,所以其书中的内容对中学毕业和一般大专院校毕业的出国主力军失去了现实的指导意义。而留学三年以来我不断尝试把自己的思维放回三年之前来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什么样的信息会对我现在的留学生活、学习有更好的指导意义?是否我能在出国前就掌握它们?也由此激发出了我的一个想法:去创造一本可以对绝大多数留学生,尤其是自费留学生进行指导的读物。
采写这样一本书,也是总结了我这三年来一直思考的两个问题:一是留学生追求的最大利益是什么,另外一个是如何能让每个留学生都能够把自己的留学价值最大化。当每个留学生通过自己的奋斗得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时,自然就达到了因留学而达到自身升华的目的了。
自省、榜样加预防,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必要手段。于是我们最终想到通过真实的人和事,来让读者获得对国外真实情况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够有一个留学前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全面准备。
关于第一个问题,当然要从每个人的留学初衷来追溯。或许进行这种分析是有困难的,但也是简单的,因为归结起来无非是这样几个范畴:学习,追求个人综合价值的提升;打工赚钱,实现金钱梦想;通过结婚或者长期滞留等种种手段,达到留在国外享受生活的目的。不过初衷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结果,所以及时的因势利导将会对目标的确定和实现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写这本书也正是基于此种原因。当自己的心灵与其中某个案例产生共鸣,发生撞击的时候,也许就是走向另一个目标的时候。
而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需要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判断能力了,需要每个人积极地思考,不断地审视。书中很多主人公的经历,可以作为读者现在或者将来生活的参照,从而起到审视自我和对人生再规划的作用。
这本书能够带给读者以下的信息:
一、对十几个国家留学环境的介绍。
二、了解二十多个留学生的亲身经历。
三、对每个留学案例的总结和评价。
四、寻找解决留学生活(或者只是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路。
前两条可以让没有留学经历的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国外的生活,从而对中国留学生的国外生活有实际的了解。而对于计划或者将要留学的读者,则可以了解更多的国外生活信息,从而对留学的国家进行比较和选择,其中的一些生活信息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将来的国外生活。
第三条也许会引起争议,其权威性可能是引起非议的主要原因之一。我想,当这本书被读者拿在手中翻阅的时候,自然会对这些评价产生自己的看法,衡量我们阐述的这种观点,进而决定是否购买。从我们本意出发,我们希望这些观点可以使留学生对将来和现在留学生活进行反思和计划,让家长们能对远在海外的孩子的生活和人生规划给予指导,从而实现“留学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第四点是穿插在评价和故事中的,对留学生在国外生活中遇到困惑和挫折时,及时调整到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而很多留学生的失落和痛苦,恰恰是对某些现象的长期困惑和麻木导致的。这些思路可以用下面这个小例子来概括一下。
有的朋友(尤其是新到国外的)经常抱怨在国外的中国人之间关系太复杂。周围的朋友相处得不如国内的好,其实这是个很容易解释的现象。试想在国内的时候,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班都有过几十个同学,多年走下来,与几百个人相处过,在身边的好朋友不过十几个甚至几个。而到了国外,你接触的人通常是不可以选择的,更何况中国人又少,接触的渠道也有限。能否找到像在国内时那么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就只能靠运气了。
最后我想再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父母应该在孩子留学中扮演什么角色?
我还算熟识一位西方教育专家鲍博睿博士,他在其《超越校园》一书中的观点:“决定孩子成功的因素更多来自于家庭。”“父母的职责是为孩子制定一个学习战略,直到孩子能够独立承担责任。”
我想父母在孩子的出国之路上除了经济上的支持外(很多家长是这样),更应该和孩子一起了解留学目的国的信息,设计留学的路线,也许这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但比起对孩子从小到大的培养和一笔不菲的经济投资来说,这算是最基本的准备了。
留学需要的信息很多,这里就举一个法国的例子,让大家体会一下了解学制方面信息的重要性。
就我的亲身经历而言,刚来到法国的时候,遇到很多对于法国学制一点都不了解的留学生。他们只是从国内的留学中介那里,简单地了解到法国公立大学有免费入学的信息,我想这是很局限,甚至很失败的。对学制的了解是出国求学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不仅能提高自己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也能使自己更从容地对在国外遇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当然,对个人的世界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认识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法国有公立大学和精英学校之分。精英学校中有工程师学院和商学院两个分支。其精英商学院模式是非常值得国内商学院和民办大学借鉴和学习的,现在国内某些著名的商学院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改革。这一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学校首先对学生进行选拔,然后教授最新的理论知识(书本都是英文或法文版的最新著作)。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单位。学校有专门的企业关系和就业指导部门。这个部门不但雇佣心理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指导有需要的学生制作简历和求职信,而且每年在学校内部的网站上提供大约2000条的企业实习信息,并在校园内举办至少两次企业实习和招聘会,每周邀请著名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到学校进行对本企业和用人原则方面的简介。与此相比的绝大多数公立大学毕业生,可能在学校里学的东西不会相差很多,但没有经过如此的层层选拔,而且缺少工作经验,自然就缺乏竞争力。
再具体一点,拿我所在的CERAMSophiaAntipolis商学院做实例。这个学校3年制的学生大约有1400多人,每年级400多人。在毕业的时候,学生除了必修课程必须全部合格以外,托福还必须考过550分,计算机水平必须通过欧洲计算机能力证书考试的7个类别中的4个。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三年里,学生必须要做到两三次总共9~23个月的实习。这样,学生在毕业时大约23~24岁,凭着硕士文凭和这些实践经验,找一份好的工作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一般毕业后都可以拿到35000欧元/年的薪水。其中也不乏杰出之人。比如我的一个好朋友(23岁,法国人)2005年毕业后拿到了72000欧元/年(税前,不含奖金)的薪水。
我在出国留学之前就对这条求学路线做了很好的了解和必要的准备,而我后来认识的很多来读商科的留学生,甚至到了法国两年了都对此一无所知。另外我想加一句的是,法国的工程师学院是我与很多其他国家朋友交流之后了解到的。是最实际的技术类的学院,学生在经过学校培训后(一般5年),确确实实可以成为该专业方面的专家。
类似这样的信息,在孩子不能深刻理解的时候,或者说孩子难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的时候,父母的设计和指导尤其重要。同时父母还应该协助孩子去思考,留学前和留学后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当然.这里更多的是强调精神和知识方面的。
通过出国也感受到了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极大的提高,而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定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很难说几年单纯的书本(即学校)生涯能给人带来多么大的质变,但几年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的了解,尤其是在国外克服重重困难的经历,我相信这才是每个留学生最宝贵的收获。在一个适合个人的职业计划指导下,每个人都可以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找到一席之地。希望每个留学生能够像《我的人生我做主》中的主人公一样,通过留学实现对自己的突破!
孙斌
2005年11月2日
北京

《留学》内容概要[E]

本书讲述的是22位留学生的故事,年龄从17岁到38岁,涉及到亚非拉美欧18个留学目的国。是至今为止描述留学生活最全面、最细微、最真实的读物。
他们留学的动机——从逃避感情的劫难,到逃避生活的平庸;从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到对个人生存现状的否定;从追求个人的综合价值,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他们出走的途径——申请语言学校或报考本科、研究生;获得高额奖学金或把家里的钱花得山穷水尽;靠自己的个人积累或出国后辛苦打工。
他们获得的结果——有的载誉归来前程似锦,有的在异乡发展平安稳定;有的在求学的路上踌躇满心,有的在生存中搁浅漂泊不定;有的获得了婚姻的幸福,有的在情感中沉沦。
本书的案例,除了向你提供各国留学信息,还向你展示了在教育、文化、心理、人生的丰富感悟。

《留学》作者简介[E]

孙斌,工商管理硕士。毕业于法国精英商学院CERAM Sophia Antipolis。现任必必普网CEO。

《留学》书籍目录[E]

前言A辑 高中生留学 01 在澳洲“放洋”的孩子 02 困难在梦想面前总是脆弱的 03 心自由了,才是真自由 04 握住留言这把钥匙 05 我畅游在亚欧非 06 童话天堂里的“蓝雨”B辑 本科、硕士留学 07 在没有IT业的国家学IT 08 留学让我重塑性格 09 进取与沉沦,只在转身之间 10 西班牙情结 11 只为成功那一刻 12 追寻郁金香的美丽 13 被高校体制逼出国C辑 在职人员留学 14 迷失东京——我在日本的十年沉沦 15 终点还有多远? 16 出轨的男人也忠诚 17 五年完成三级跳 18 出走时难回亦难 19 虽言此地好,我仍故乡人 20 玩的就是心跳 21 我的人生我做主 22 背井离乡的代价

《留学》章节摘录[E]

开着法拉利打工
我过18岁生日那天,秦海东和几个常一起酒肉的哥们儿为我准备了一个大的Party,大家那天喝得都有点儿高了。有几个哥们儿是带女朋友来的,所以都拥着女朋友在沙发上、地板上睡着了,东倒西歪的。几个单身的哥们儿还在海侃。说着说着,大峰就提议说得给我举行一个成人仪式。他们打赌说,如果我在下个星期迅速搞定一个洋妞儿的话,大家就连着请我到西餐馆里吃一个星期;如果我搞不定,就得请他们到墨尔本皇冠赌场玩儿一晚上。其实我们以前也去过一回。墨尔本的皇冠赌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娱乐世界,在Palladium,Showroom,夜总会、电影城和黄金电影院有各种现场表演的节目。在一周中的任何一个晚上,都可以去那里玩游戏机、吃饭、赌博或者享受现场音乐表演。我一时借酒劲儿称雄,就说没问题,各位您就瞧好儿吧!其实我都不去学校上课了,认识的人都是一起用汉语吹牛,海侃的酒肉朋友(在国外,真朋友可贵着呢,能有几个酒肉朋友也算不错的运气了,大家谁没事儿整天和你酒肉啊?),我去哪里迅速搞定一个洋妞儿嘛!接下来的那个星期,我都准备好银子打算请大家到赌场玩儿了,事情的转机来得很突然。
我在离开寄宿家庭的时候,房东一家说:“什么时候想家了,随时可以回来,这里永远都欢迎你!”我们都互相留过Email,开始时还通过几次电子邮件,渐渐地就懒得联络了。正好那个星期,我收到房东家大女儿的电子邮件,她问候我最近怎样,学习上如果需要帮忙的话可以找她,不用客气等等。我灵机一动,就回信问她可以见一面吗?第二天,我们就在一个麦当劳里见面了,半年没见,她看上去成熟很多。澳洲的女生比国内的女生发育好像快几拍,她看上去不像一个14的女孩。我请她去了一个比较上档次的西餐馆(一个MENU50澳元左右,合人民币300多元),解释说一直想要感谢她对我雅思考试的帮忙,但总是没能如愿。吃饭间,我又小心地问她如果这个周末她有时间的话,介不介意陪我去买一下衣服,因为我对哪里买男士服装不熟悉。她果然很爽快地答应了。
我回家就告诉那帮哥们儿,星期六瞧好儿吧。我让他们在街上来“偶遇”我们,做个见证,让他们输得心服口服。那几个家伙都说不相信我能赢,他们是吃定我要我请他们到红灯区开眼的。所以当我说一切OK时,他们都呆掉了,说不可能。第二天,按照约定的地点和时间,我们“偶遇”在街头了,当我用汉语跟他们打招呼时,他们说够正点。我承认我有些洋洋得意。
那年的暑假,我是回北京过的,学开车,还考了驾照。等我回到澳洲,买了一辆1995年的二手法拉利,天天开车去上学。其实当时我也不是良心发现,想努力读书的,只是既然买了车,就得跑跑吧,我除了可以开车去上学之外,总不能去离我住的地方几百米远的BOXHILL开车去买菜吧?我开车上学几天后,也觉得很没劲,除了认识的那几个中国同学问候问候我暑假过得怎样,车很漂亮等等之外,没有其他人和我打招呼,看到车也是一副没什么了不起的样子。
我的车就停在那里,没怎么挪过窝儿。一天,大峰说他知道离墨尔本不远的农场里招剪羊毛的工人,问我愿不愿意去,我对打工不感冒。但大家都说剪羊毛很有意思,我经不住怂恿,一想还没见过剪羊毛的场面,就说一起去吧。我们一起工作的还有很多澳洲本地人,我是唯一一个开着法拉利来农场剪羊毛的人。其实我很清楚那帮哥们儿的意思,我的车比我有价值。
澳大利亚政府对留学生打工有详细的规定,每周最多只能打20个小时的工,当然打黑工则另当别论,可尽兴打,打100小时也没有人管。大多数留学生都能够找到临时的工作,但工资很低,大概1小时10~15澳元吧(税前工资)合人民币90多元。这点儿钱相对于墨尔本的消费来说是杯水车薪。当然个人消费因人而异。我的打工极其不值,挣得还没有花得的多呢!我结束打工是因为我的法拉利让我给撞树上了,车报废了,车上的三个哥们儿一个差点报废,一个内伤,一个轻伤,只有我什么事也没有。送到医院,兄弟们最后倒是都没事儿了,我给大家付了医药费、营养费。虽说每人都有保险,但毕竟是我开车把大家撞树上去了。这件事到现在我也没和我爸妈说过。
与美国妞儿的亲密接触
法拉利也曾经为我带来过好运。我的第一个女朋友丽莎就是我在学校的车道上认识的。她是美国人,但13岁时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全家来到澳洲。她高高的个子,金黄色的头发,白皙的皮肤上遍布着小雀斑,有张爱笑的大嘴。我在车道上看到她的头发在敞篷车里随风飘着,不由得Hi了一声,她竟听到了,转过头眨着两只蓝眼睛说:Hi,Socool!我一听心里正美呢,她竟接着说:“Yourcar!”我马上说道:谢谢,天气很适合喝杯咖啡,你意下如何?她看看天,说完全同意我的说法。两辆车一起驶出校园。我们就这样开始了。
两个星期后,我从秦海东那里搬了出来,和丽莎租到一间公寓,还装了英文的卫星电视和宽带。她看她的英文卫星电视节目,我上我的网,我用汉语网聊是让她顶受不了的一件事。她比我大2岁,我以为有女朋友后,我就可以告别厨房了。但这完全是妄想。千万别指望着洋妞儿会伺候你这个大老爷们儿。我们在吃饭问题上有过争执,后来就约定,一次中餐馆,一次西餐馆,轮流吃。可就是这样一再妥协,也没法遮掩文化习惯上的差异。我们在一起生活了5个月后分手了。当时很多哥们儿羡慕我呢,说我“有艳福享受本地服务”。
18岁成年后的我,与女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这样让一个美国妞儿轻易地拿去了。
至于学习方面,我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只能说遇人不淑。秦海东那小子又一次在预科上挂了,我认为的牛人都挂了,我不挂倒显得我这人不厚道了。他那些个笔记屁用也没有,真害死我了。我的一年预科生活和我的法拉利一样——报废了。我郁闷了两天就没事了。

《留学》编辑推荐[E]

《留学:孤独左转坚强右行》讲述的是22位留学生的故事,年龄从17岁到38岁,涉及到亚非拉美欧18个留学目的国。是至今为止描述留学生活最全面、最细微、最真实的读物。无论你是十八岁的高中生,还是本科或硕士毕业的天之骄子,抑或是职场的业界精英,你的人生之路将在留学这一页改变。听听与你一样平凡的人讲述留学生活的传奇与感悟吧!或许你也想马上着手给自己量身定做一份出国计划书。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