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1

《齐康文集》电子版-2012-1_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_齐康

《齐康文集》《齐康文集》电子版-2012-1_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_齐康

《齐康文集》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齐康
页数:363


《齐康文集》内容概要[E]

面对当代城市化进程加快,西方建筑师不断涌人中国市场,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建筑文化愈加引起建设者的重视。当前,中国建筑师在学习、应用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的同时,应深入学习、领悟中国本土的建设思想理念和传统建筑文化。建筑要有地域特色,中国城市和建筑要有中国特色。中国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曾带来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城市建筑类似、雷同,缺少地域特色,缺少文化内涵,城市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等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的回归。

《齐康文集》作者简介[E]

齐康,1931年出生,浙江杭州人。1952年毕业于原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和中国首届“建筑教育奖”获得者,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主要作品(参与和主持的)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侵华曰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期、二期等百余项,建筑设计项目分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二项、银质奖二项、铜质奖二项和部、省级奖几十项。他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有二十余项,并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城市建筑》等专著二十余部。

《齐康文集》书籍目录[E]

编者序言
作者自序
第一篇 建筑研究
1 “爱”的建筑——记福建长乐冰心文学馆创作设计
2 创作设计的定位——记哈尔滨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创作设计
3 创作记事——河南博物院创作
4 海之梦
5 环境的建筑创作构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设计
6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7 景点·乡土·风貌——天台山济公院的设计构思
8 建筑环境的和谐 历史环境的再现——记南京梅园周恩来纪念馆建筑创作设计
9 建筑创作的深层思维——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设计
10 记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创作
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道路开拓与建设——以苏州干将路为例
12 内在的地方——对镇海海防历史纪念馆设计创作的思考
13 象征不朽精神 寄托无尽思念——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建筑创作设计
14 形的转化——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设计反思
15 镇海之魂
第二篇 建筑课、规划课
1 建筑课之一——开学了
2 建筑课之二——建筑时空
3 建筑课之三——思辨
4 建筑课之四——新
5 建筑课之五——悟
6 建筑课之六——形
7 建筑课之七——度
……
第三篇 城市研究
第四篇 地方建筑风格
第五篇 回忆恩师
第六篇 序言、散文

《齐康文集》章节摘录[E]

一、总述——城市设计是个整合的过程
1.城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整合
具体的城市必然植根于具体的江河山湖之中,这便是城市所处的大环境,即地区环境。地区环境是城市设计的综合背景。城市设计要与地区的地形、地质、水系、绿色植被以及区域的大型基础设施相结合,实际上是城市聚集体与地区自然环境的整合。整合是人造环境在空间上的发展的必然过程,这种发展是在保护中的发展,具体的体现就是城市的新陈代谢(如拆旧、改造、建新)。
城市建造环境与自然生态的整合,很重要的一点是绿色环境的塑造,这将改善地区的气候、水土和人们的生活健康状况,使城市成为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改造和还原自然生态,实现城市绿色环境的整合,其目的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设计与土地的整合
土地的整合是城市设计的前提。土地的整合,必须建立在城市经济的宏观调整上,并利于城市形态的良性发展。实施对人口和资源的控制,能够使城市人口和土地资源更好地相互匹配。在旧城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要优化城市土地的利用,使土地利用更为高效、复合,使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密切结合。
……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