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婺源》
《最美婺源》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作者:郭学勤,周致元 著
页数:176
字数:200000
《最美婺源》前言[E]
皖、浙、赣三省交界处镶嵌着一颗绿色的明珠,.这就是风景如画的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中国最后的香格里拉”,是“人一生中必到的十个地方”之一。这里有文化名山文公山,有神奇的灵岩溶洞,有蜿蜒的婺水川流,还拥有顽强生命力的千年古樟群。千百年来,这里美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从北方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为这里增添了独特迷人的人文景观。那粉墙黛瓦的房舍,那飞檐翘角的马头墙,那巍然屹立的书院,这些无不显示出古人的智慧,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令人流连忘返。
今天的婺源隶属江西,但历史上的婺源是安徽南部徽州的一部分,明清时期是古徽州六县之一。从民国时期,婺源县划归江西省,1947年重新隶属安徽,1949年5月又划回江西直到现在。尽管这样,婺源在民居建筑、生活习惯、风俗信仰上仍然具有徽州的典型特征,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
到了20世纪,随着大量徽州文史资料的发现,一门名叫“徽学”的新学问兴起,吸引着海内外的众多学者。而随着徽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们发现了这里的很多奥秘。婺源钟灵毓秀,自古文风鼎盛,是有名的“书乡”,有“东南邹鲁”之美誉。
……
《最美婺源》内容概要[E]
《最美婺源(旅游精品线路上的明珠)》简介:今天的婺源隶属江西, 但历史上的婺源是安徽
南部徽州一府中的一县。婺源地处皖、浙、赣三 省交界处,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有着“中国 最美的乡村”声誉的婺源,因其境内的蓝天、青
山、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无 处不透露那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犹如一幅幅意 境深远的山水画,呈现出梦幻般的世外桃源,展
示了世所罕见的田园乡景,令人有着返璞归真和 超凡脱俗的感觉。黄山归来不看岳,婺源归来不 看村。婺源乡村之美,在于浑然天成的和谐。
“青山向晚盈轩翠,碧水含春傍槛流”,无论是 民居建筑还是村落的设造,无不讲究人与天、 地、山、水的融洽关系,或枕山面水,或临溪而
居,山山水水皆成人“家”。村村是画,步步皆 景。婺源不仅有绝佳的美景,而且也名人辈出。 这里是朱熹的故里,也曾走出过中国铁路始祖詹
天佑。这里流传的傩戏具有神秘而古老的文化内 涵,这里的徽剧也孕育出后来被称为中国国粹的 京剧。徒步在婺源的乡村中穿行,可以得到性情
的陶冶,也可获得灵魂的洗礼。 《最美婺源(旅游精品线路上的明珠)》由郭学勤、周致元所著。
《最美婺源》作者简介[E]
郭学勤,女,1976年生,江苏徐州人,历史学硕士,淮北师范大学讲师,安徽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周致元,男,1963年生,安徽巢湖人,历史学硕士,文学博士,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徽学研究。
《最美婺源》书籍目录[E]
卷一 最美的村庄
生态家园——晓起
名人故里——江湾
小桥流水人家——李坑
仕宦辈出之地——理坑
卷二 文公阙里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读书与科考故事
卷三 我是婺源人
耿耿难忘故国情——朱弁
清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齐彦槐
近代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
名医林中又一家——现代医家程门雪
卷四富饶的物产
婺绿
歙砚
旅游资讯
婺源县城
北线
东线
西线
美食与特产
旅游线路
景点门票价格
住宿
交通资料
《最美婺源》章节摘录[E]
提到彩虹桥,就不能不提登云桥。登云桥是坐落在彩虹桥西边10米远处一条4米宽的小河上的单孔石拱桥,与彩虹桥东西相望,是彩虹桥的延伸桥。当地人把登云桥理解为登上彩云的桥,或是登上财运的桥。在古代,无论是仕子们告假回乡进京赴任,还是学子们进京赶考,抑或是徽商们外出经商,一定要到这两座桥来登青天踏彩虹,他们或希望平步青云或希望高居榜首或希望生意红火。据说明隆庆二年(1568),沱川乡余懋学,进京赶考前就登上两座桥走走,后来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最后做到吏部尚书。当然,余懋学如果没登上这两座桥,也会高中进士成为余尚书。这在科考之风盛行的徽州,人们给桥命名中寄托了对子孙后代的祝福。
在李坑村中心两条溪流的交汇处有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这座桥叫“通济桥”,又称“寡妇桥”。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据说村中一个寡妇在丈夫死去后,守节多年,悉心服侍舅姑,抚养丈夫留下的遗孤,还把积攒下来的钱财做了修桥这件善举。这座桥的景致设计很独特。设计者在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放上两个小石墩,这条溪流和这两个小石墩就构成了一条公龙,石墩为龙的犄角;另一条没有石墩的河流就是母龙,两条龙在通济桥处汇为一条溪流。如果天气晴朗,石拱桥的倒影在碧透的溪流中形成圆形,这就构成了“二龙戏珠”的美好景观。这座桥对古代李坑的村民来说更有其他重要的意义。古代徽州相信堪舆术,两水相激对村民是不吉利的,修了这座通济桥,它就像一把锁一样把水锁住,旁边再建一座申明亭镇住,这样就可以逢凶化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