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生命善待自己》
《善待生命善待自己》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沈明明
页数:183
《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内容概要[E]
如果人们能将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降至底线,将感恩的心放到最大限度,那么,不仅没有多余的抱怨,而且,生活在心灵的感受中,将是诗一样的充满美感。
《善待生命善待自己》作者简介[E]
沈明明,江西九江。厦门大学哲学硕士,现任九江学院哲学教授。经历: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业余兼职记者,主持人等。证书:厦门大学嘉庚奖。
笔著:《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译作,厦门大学出版社);论文五十余篇;新闻、评论及文艺作品几十万字。
《善待生命善待自己》书籍目录[E]
1.奉献是索取的另一种说法2.善于妥协,是进攻的有效方式3.虚伪,是换了个角度的真实4.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5.战胜对手的捷径是首先战胜自己6.弯腰的次数多,抬头的机会也多7.最大的成功源于多次的失败8.人,是自己的作品9.人生的绊脚石不是别人设置的,而是自己10.善于抓住机遇的人,不言命运11.砸碎自己的精神枷锁12.箭能成功地击发,是因为弓给了它必要的张力13.一切都处在流变之中14.我们无法避免偏见但可以避免将偏见当成最后的真理15.酒和艺术,人类精神新生的助产士16.对面走来个你认识的胖子,你打招呼应该说,哟,你瘦了不少17.了解自己的无知是最大的知识18.名利,是不平等社会的一面精神旗帜19.说“我爱你”之前,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因为性的冲动20.心灵给生活什么色彩,生活就成为什么色彩21.生活的美来自于简单后记
《善待生命善待自己》章节摘录[E]
1.奉献是索取的另一种说法如果真正掀开生活的盖头。人们可能大吃一惊:奉献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索取。放弃本来就是收获,利他原来也是利己!究竟利己还是利他才是人的本性,曾经是人类思想史长期争执不休的话题,双方各执一端,都可以列举无穷无尽的例证。两千多年前发生在儒家内部的那场论战就是一个缩影。孟子试图区别人的两重属性,首先,他肯定了人要吃、要喝、要生存等等要求的合理性,不过他将这一切解释为人的动物本能;话锋一转,孟子又将人性认定为“良心”,这是一种摆脱了人的动物性的新的属性,是构成人的必备要件,如“礼让之心”、“恻隐之心”等等。换句话说,在孟子的眼中,不是“索取”,而应当是“奉献”才是人性的基本倾向。为证明“恻隐之心”是人性的一个基本属性和与生俱来的本能,他举例说,年幼的孩子在水井边上玩耍,眼看着他马上要掉到水井里去,你会袖手旁观吗?不会,你的第一反应是冲上去,把孩子拽住。你的这一“反应”是本能,绝无功利要求,不是为了讨好、巴结孩子的父母,不是想到领取见义勇为的奖赏。“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正是孟子思想的通俗化教育。人之“初”中的“初”,不是从年龄意义上说的,而是从人的“根本”意义上说的。
《善待生命善待自己》编辑推荐[E]
《善待生命 善待自己:生存智慧的一种解读》由九州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