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1

《中国地理知识要领》电子版-2012-10_张小勇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10出版)_张小勇

《中国地理知识要领》《中国地理知识要领》电子版-2012-10_张小勇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10出版)_张小勇

《中国地理知识要领》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张小勇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10出版)
作者:张小勇
页数:208


《中国地理知识要领》前言[E]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阐明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各地区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地理学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地理学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课是中学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学好地理课,可为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学地理的学习任务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为了配合中学地理的学习任务,本书在编写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中国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照顾到同小学地理的衔接,以及同其他学科的配合。本书主要是讲述中国地理的初步知识。先讲述全国地理概况,再讲述分区地理,最后讲述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交通运输和贸易,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中国地理的内容很庞杂,在中学的教学中分成了若干册进行讲述,如果在一本书中讲述中国地理的内容,将是厚厚的一大本。本书采用“去粗取精”的编写思路,将中国地理的内容精简化,采用“知识要领”的方式进行讲述。“知识要领”也就是“知识要点”和“关键内容”之意,本书在取材上注意抓住关键内容和核心内容,严格依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编写。本书虽是“知识要领”,但并不是知识要点的简单罗列,而是对关键知识点的精练阐述,让学生在学习中并不觉枯燥,同时又减去了学生许多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而且,本书在基于讲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的同时,融入了浓厚的人文历史气息,并恰当地加入了相关的科普趣味故事,增强了可读性。比如,讲到地理与民族的时候,讲述了许多少数民族名称的来源。我国55个少数民族族名的来源,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一是来源于历史或民间传说,如柯尔克孜族;二是因自然环境和居住地域而得名,如侗族居住在湘、黔、桂边境,因史料中多称这些地区为“峒”或“溪洞”,久而久之,“仰”或“洞”演变成侗族的专称了;三是族名和历史上的政治原因有关,如塔塔尔族;四是名称来源于早期部落经济、文化生活的某些特点,如瑶族;五是沿袭众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如蒙古族。
书中像这样与地理紧密相关的人文历史气息浓厚的故事不在少数。同时,这些内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单独学习地理知识的枯燥感。
本书语言表述生动流畅、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一方面力图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包含最大的地理知识含量,提供翔实可靠的地理资料;另一方面精心挑选、插入了数百幅精美的图片和地图,而且每幅图都配有生动丰富的注解,既可以加深读者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又能给广大青少年读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增加阅读兴趣。

《中国地理知识要领》内容概要[E]

张小勇编写的《中国地理知识要领》主要是讲述中国地理的初步知识。先讲述全国地理概况,再讲述分区地理,最后讲述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交通运输和贸易,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本书在基于讲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的同时,还融入了浓厚的人文历史气息,并恰当地加入了相关的科普趣味故事,增强了可读性。

《中国地理知识要领》书籍目录[E]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2
地球是一个球体/12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15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17
地球在变化/17 地球的运动/19
地球的自转/19
地球的公转/22 认识地球仪/28
几种常见的地球仪/28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29
本初子午线的来历/30 地图的阅读与使用/32
地图的投影/32
地图阅读的程序/55
在地图上判断方向/34
意境地图/56第二章 地理疆域与行政区划 中国的陆海疆域/38
中国的陆地疆域/58
中国的海上疆域/59 中国的行政区划/41
三级行政区划/41
记忆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口诀/42
省级行政单位简称的由来/42第三章 人口与民族 中国的人口/46
人口数量/46
中国历代人口知多少/47
中国人口分布/48
海外华人知多少/48 中国的民族/50
五十六个民族/50
民族的分布/51
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55
中国少数民族族名的由来/56
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57第四章 地貌、地形 地球的表面形态/60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60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62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65 中国的地形特征/64
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势/64
多种多样的地形/65
定向排列的山脉/66
中国地势、地形速记顺口溜/66 中国主要的山脉/67
多山之国/67
造山运动/68
中国山系/69 中国的四大高原/71
青藏高原/71
内蒙古高原/72
黄土高原/75
云贵高原/74 中国的三大平原/75
东北平原/75
华北平原/76
长江中下游平原/76 中国的四大盆地/78
塔里木盆地/78
准噶尔盆地/79
柴达木盆地/80
四川盆地/80 中国的丘陵/82
“两大块或五小片”丘陵/82
江南丘陵/83
浙闽丘陵/85
两广丘陵/85
山东丘陵/84
辽东丘陵/84第五章 天气与气候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86
大陆性季风气候/86
我国水热条件特点/87
中国各地的雨季/88 寒潮、梅雨和台风/89
寒潮/89
梅雨/91
台风/92 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94
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94
近百年来的降水变化/94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95第六章 河流与湖泊 中国的河流/100
众多的河流/100
两条重要的水文分界线/102
中国河流的主要特点/105
中国的河流的类型/106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108
开凿大运河/108
沿线地理与现状特征/109 中国第一大江——长江/111
长江的源头/111
长江的干流/112
黄金水道/113 中国第一大河——黄河/114
黄河的源头/114
河流分段/115 中国的湖泊/118
众多的湖泊/118
青海湖——中国最大的湖泊/119
鄱阳湖——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120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120 中国的沼泽/121
中国沼泽的分布规律/121
中国的主要沼泽区/125第七章 中国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126
秦岭淮河一线/126
秦岭南北差异/127 中国的北方地区/129
东北地区/129
“东北三宝”/151
华北地区/152 中国的南方地区/135
华中——西南地区/135
华南地区/137 香港、澳门和台湾/138
香港/138
澳门/159
台湾/140 中国的西北地区/142
基本概况/142
地理环境/142
保护草场和治理沙漠/144 中国的青藏地区/145
自然环境/145
地理环境/146第八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水资源/150
水资源的数量/150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50
南水北调/151 中国的土地资源/152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52
土地资源结构/153 中国的生物资源/156
植物资源/156
动物资源/j57
微生物资源/158 中国的矿产资源/159
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159
中国的煤炭/161
中国的石油资源/162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164 中国的海洋资源/165
海洋生物资源/165
海水化学资源/165
海底矿产资源/166
海洋能资源/167第九章 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与交通运输 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170
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170
中国农作物分布/172
中国的粮食问题/175 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177
工业的高速增长/177
中国工业布局/178
中国的汽车制造业/181
中国的造船业/181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182
公路运输/182
水路运输/183
航空运输/183
铁路路运输/184
管道运输/184第十章 中国地理中的文化特色 自然坏境与饮食/186
气候与饮食/186
地理环境与饮食/188 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190
北京民居/190
内蒙古民居/190
宁夏民居/190
陕北民居/190
山西与山东民居/191 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192
江苏民居/192
上海民居/192
福建民居/192
云南民居/192第十一章 中国地区区域的环境与发展 值得警惕的温室效应/196
温室效应的产生/196
温室效应的影响/196 湖泊水环境的恶化/199
“明珠”失去光彩/199
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200 污染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产生了影响/202
姑苏小河的变化/202
河流污染严重/202 中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4
环境保护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204
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206

《中国地理知识要领》章节摘录[E]

地球的运动
地球好比一只陀螺,它绕着自转轴不停地旋转,每转一周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朝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夜晚。当我们中国这里是白天的时候,处在地球另一侧的美国正好是夜晚;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从东方升起逐渐向西方降落。地球不但自转,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一周为一年。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
地球的自转
傅科摆实验
提起地球的自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但如果让人们对此作出证明,或许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地球的自转有许多理论和实验上的证据,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傅科(1819—1868)在巴黎的圆顶大厦进行的摆的实验,后人为纪念他,称之为傅科摆实验。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让·傅科在巴黎国葬院安放了一个钟摆装置,这个摆由一根长67米的纤细金属丝悬挂一个28千克重、直径约30厘米的铁球组成。当时人们把这种从未见过的“超级摆”称之为“傅科摆”。
傅科在法国巴黎万神庙的圆顶上将他亲手制作的傅科摆吊上,让摆在广场上悠然自得地摆动着。这时,成千上万人前来观看这一奇妙的实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他们发现了奇迹,那就是摆在悄悄地发生着“移动”,并且是沿顺时针方向发生旋转。有的人在摆动开始时,明明看到摆球运动到自己眼前,又荡了回去,可经过一段时间后,摆球竟离自己越来越远。这对于围观的人们来讲,通过对现象的观测他们都得出这样的结论,眼看着自己没有移动,那一定是摆平面发生了“移动”。
其实摆动的平面是不会发生移动的。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摆是无法摆脱地球自转的。傅科选用较长的金属丝,是为了让摆动的时间达到足够的长度,这样便于观察摆动的变化,同时选用较重的摆球,是为了增加摆本身的惯性和重量,以克服空气的阻力,一旦它摆动起来,作为一种运动状态,有滞后于地球自转的惯性,即能够减少地球自转的影响。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分析,由于地球的自转,每一个观测者都被地球带着运动,尽管观测者站在原地没有动,可脚下的地面是动了,也就等于把观测者悄悄地带离了原地。因此,真正没有移动的是摆动平面。
傅科的演示直接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所以人们称呼实验中的钟摆为“傅科摆”。当时的法国政府还向傅科颁发了荣誉骑士五级勋章,以表彰他的科学贡献。傅科的实验引发了全世界的一股实验热潮,各地的人们纷纷效仿傅科,用长长的钟摆来揭示地球的自转。人们发现,在地球的两极,傅科摆的摆动平面24小时转一圈,而在赤道上,傅科摆没有方向旋转的现象;在两极与赤道之间的区域,傅科摆方向的旋转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地球自转周期和速度
地球绕地轴转动。地轴是通过地心和地球南极与北极的假想轴,它与地球的赤道面相垂直。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因此,人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相对运动的结果。从北极点上空俯看地球的自转,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点上空俯看地球自转,则是顺时针方向。按规定:从天体北极点俯视,凡按逆时针方向自转的天体,都是自西向东地转动,称为顺向自转;凡是按顺时针方向自转的天体,都是自东向西转动,称为逆向自转。地球是顺向自转,金星和天王星是逆向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自转周期。为了确定地球自转一周的计量,就需要在地球之外选一参考点,作为计量地球自转一周的开始和终止标记。如果所选参考点为某一恒星,这一恒星连续两次通过地球上某一确定子午线的时间间隔,称为一恒星日,其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如果所选参考点为太阳,太阳中心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线的时间间隔,称为一太阳日,其平均长度为24小时。可见一太阳日比一恒星日长3分56秒。
20世纪以来,天文学上的一项重要发现,确认了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从而动摇了以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传统观念,出现了历书时和原子时。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三种变化:长期减慢、周期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使日长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两千年来累计慢了两个多小时。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可以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古代日月食资料的分析加以确认。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生长线(化石表壁上的环脊)的研究,可以知道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例如,人们发现在泥盆纪中期,即37 000万年以前,每年约有400天左右,这与天文论证的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量级是一致的。
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潮汐摩擦。潮汐摩擦引起地球自转角动量减少,同时使月球离地球越来越远,进而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这种潮汐摩擦作用主要发生在浅海地区。另外,地球半径的胀缩,地核增生,地核与地幔之间的耦合也可能会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这些问题目前尚在研究中。 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除春天变慢和秋天变快的周年变化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振幅和位相,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相应的物理机制也研究得比较成熟,看法比较一致。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半年变化的振幅约为9毫秒,主要是由太阳潮汐引起的。由于天文测时精度的不断提高,在20世纪60年代末,从观测资料中求得了地球自转速度的一些微小的短周期变化,其周期主要是一个月和半个月,振幅的量级只有1毫秒左右,这主要是由月球潮汐引起的。
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季节性变化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天文测时的资料中得到证实。产生这些不规则变化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还处于探索阶段。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P19-21

《中国地理知识要领》媒体关注与评论[E]

阅读此书,将激发你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阅读此书,你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阅读此书,将增强你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在高考强调素质考试的今天,这本书将帮助你拓宽视野,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从容应对考试。
——地理高级老师:孙为本

《中国地理知识要领》编辑推荐[E]

张小勇编写的《中国地理知识要领》主要是讲述中国地理的初步知识。先讲述全国地理概况,再讲述分区地理,最后讲述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交通运输和贸易,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本书在基于讲述中国地理知识要点的同时,还融入了浓厚的人文历史气息,并恰当地加入了相关的科普趣味故事,增强了可读性。


  • 暂无相关文章